唐代大文豪杜牧有一首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而古雞鳴寺據說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建造于南朝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初建,名同泰寺。該寺隨后毀于戰亂并幾經重建。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建后,改名雞鳴寺。
古雞鳴寺是江蘇南京最古老的佛教寺廟之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山高62米,因山勢渾圓似雞籠而得名。
雞鳴寺簡介
雞鳴寺寺址所在,三國時屬吳國后苑之地,早在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場。
東晉以后,雞鳴寺被辟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才使這里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
同泰寺與臺城(宮城)隔路相對,整個寺院依皇家規制而建,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盛極一時,無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剎之譽。
由于皇帝的尊祟,同泰寺儼然如當時南方之佛教中心,高僧達摩從印度來建康時,就居于此。梁武帝經常到寺里說法講經,聽眾逾萬,并曾先后四次舍身到同泰寺為僧,脫下皇帝龍冠莽袍,穿上僧衣,在寺中過起僧人生活,人稱為“皇帝菩薩”。
梁大同三年(538年),同泰寺浮圖因雷擊起火,釀成寺內大火,這座龐大的寺院只有瑞儀和柏堂兩個大殿幸存,其余皆化為灰燼。
“侯景之亂”后,同泰寺荒蕪多年,直至922年,才又在同泰寺故址建臺城千佛院。南唐時稱凈居寺,建有涵虛閣,后又改稱圓寂寺。至宋代又分其半地置法寶寺。至明初時,這里只有一座小小的普濟禪師廟。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興建寺院,盡拆故宇舊屋,加以拓展擴建,題額為“雞鳴寺”。后經宣德、成化年間的擴建和弘治年間為時六年的大修,寺院規模擴大到占地一百余畝,常住寺僧有百余人之多。寺院依山而建,別具風格,共建有殿堂樓閣、房宇達三十余座,遠遠望去,儼然一華麗祗園。 清朝康熙年間曾對雞鳴寺進行過兩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門。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寺院,并為這座古剎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
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為了迎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憑虛閣,作為駐蹕行宮,乾隆也這座古寺題寫了匾額和楹聯。清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同年間重修,僅有房屋十余間,中間是小院,前面是正殿。至同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資修建了觀音樓,樓內供著普渡眾生、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有趣的是,雞鳴寺的觀音與眾不同,為一尊倒坐觀音菩薩像(面朝北而望),佛龕上的楹聯道明原因:“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
雞鳴寺從此又稱為觀音閣、觀音樓。光緒二十年(1894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又將殿后經堂改建為“豁蒙樓”,并手書匾額。
1958年雞鳴寺改為尼姑道場。“文化大革命”期間,雞鳴寺遭到嚴重破壞。
1979年,政府為了保護名勝古跡,落實宗教政策,決定重建雞鳴寺1983年以來,在方丈宗誠法師領導下。寺廟修復了頭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豁蒙樓、景陽樓、韋殿、彌勒殿、志公臺、念佛堂、藥師佛塔、藏經樓、法堂、客堂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