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宮是道教南宗圣地,跟北派全真教永樂宮齊名。道教南宗興起于兩宋時期,是以內丹修煉為主,以雷法行持為輔的道教宗派。玉蟾宮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道教古建筑群,玉蟾宮是道教在海南唯一的合法廟宇。
玉蟾宮位于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山麓,是道教南宗的創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創建的。玉蟾宮環文筆峰而建,以南宗建筑風格為基調,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仿宋古建筑群。由祈求平安的慈航殿、和合姻緣的月老殿、理順本命的元辰殿、開啟智慧的文昌閣、健康長壽的藥王殿、財源廣進的財神殿等20余座建筑殿閣錯落有致地分布于山體周圍,建筑結構完整、風格鮮明,系統地展現了大道主題文化特色。殿宇美輪美奐、雕刻精妙絕倫。
1.玉蟾閣
玉蟾閣敬奉南宗五祖海瓊真人。基本造型為八角形樓閣,飛檐,重檐。以輕靈飄逸的建筑構思表現出白玉蟾聰穎透脫、超越塵俗的精神氣質,以莊嚴高貴的建筑格局表現出天上宮闕的意象。輔之以燈光設計,在夜間可以見到道經所述天宮“八角垂芒”的景象。
2. 三清壇
三清壇是文筆峰地勢最高的建筑。玉蟾宮不設代表道教最高信仰的三清神殿,但在最高的峰頂上建壇供奉三清尊神,以表達天上人間渾然一體的意象。壇上設三座銅質香爐,供道教信徒向三清道祖表達敬意。由南路中軸線,經玉蟾閣可以登上三清壇,象征按照南宗的道德性命之學進行修持可以實現信仰,沿七星亭從北路也可以登上三清壇,以表現踏天罡、朝玉京的道教傳統教義。
3.文昌閣
文昌閣敬奉文昌帝君,元代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帝君受玉皇大帝之命,在天主掌文昌六星之神府,凡人世間讀書的、做官的,所得品階爵祿都由文昌神府裁決,所以自古以來,一切學宮學堂都建置文昌祠閣。逢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誕化之期,朝廷都要派遣有學術名望的官員前往祭祀。
據道教的《文昌帝君陰騭文》等經書敘述,文昌神府雖在天上,但文昌帝君卻時時降臨人間,考查讀書的、做官的是否品行端正,是否精勤敬業,并將考查結果登記在冊,由天聾地啞兩位神童掌管,作為裁決某人品階爵祿的依據。
4.月老殿
月老是民間傳說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稱月下老人。傳說他能知曉天下男女的緣分定數,并會在有緣人的腳上系上紅繩,這樣,他們才有可能結成姻緣。俗語“千里姻緣一線牽”的“線”,就是月老布袋里的紅繩,而將千里姻緣牽在一起的神,就是月老。
中國古代無媒不成婚,媒人是男婚女嫁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間人。而月老作為專司婚姻之神,早在唐代傳奇中就出現了。唐李復言《續玄怪錄》記載:唐代有個叫韋固的青年,某天晚上遇見一位老人,在月下倚囊而坐,翻看一本書,像在查找什么。上前詢問,老人告訴韋固:他在查婚書,上面記載著世間男女姻緣定數;囊中是紅繩,用來系在有緣男女的腳上,“雖仇家異域,繩一系之,亦必好合。”此時韋固尚未婚配,于是詢問老人,自己的妻子會是誰。老人指著一位路過的盲婦說:她懷中的三歲幼女就是你將來的妻子。韋固見小女孩奇丑無比,為絕后患,就偷偷命令自己的隨從去把她殺了,可隨從行動未遂,只刺傷了小女孩的眉骨。 十多年后,韋固當了大官,他的上司還將自己女兒許配給了他,此女姿容亮麗,只是需用貼花來遮掩眉間的疤痕。韋固怪而問之,原來她就是當年自己想殺掉的那個小女孩,因緣際會做了韋固上司的養女。韋固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話并非玩笑,夫婦倆也更加珍惜這段婚姻,從此恩愛和睦,家族昌盛。
月老的傳說既反映了中國人看重人倫之情的觀念,也表達了祈盼夫妻相欽,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望。
5. 三洞經院
道教經籍浩如煙海,南宗歷代祖師的著作也蔚為可觀,充分體現了南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三洞經院既是玉蟾宮的藏經院,也是玉蟾宮舉辦學術論壇、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經院由結構相對復雜的仿古建筑群構成,錯落有致,整體風格清新儒雅。
6.藥王殿
藥王殿供奉藥祖神農氏、藥王孫思邈、藥仙李時珍的神位,既感懷三位神主的恩德,也向三位神主表達健康長壽的祈愿。
藥祖神農氏,是上古“三皇”之一。繼華夏民族的族群祖先伏羲氏之后,神農氏遍嘗百草,教百姓種植五谷,辨認各種草藥,帶領華夏文明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被推為天下共主,后人尊稱為“炎帝”。
據《元和姓纂》等書記載,神農生于姜水,所以姓姜,名伊耆,又號烈山氏。相傳他于四月二十六日出生,身高八尺七寸,厚唇。神農所在的部落,大概信奉太陽神,舉行祭祀太陽神的儀式時戴牛頭面具,所以后來的一些文獻記載說,神農是太陽神,牛首人身。
神農嘗百草,是中國文明史上一段神奇而且壯美的傳說。相傳,在遠古蠻荒時期,人類靠狩獵為生,不僅居無定所,而且時常遭遇狩獵的危險,狩獵所得的食物畢竟有限,食用野生動物誘發的各種疾病,又經常纏繞著人類,人口的生息繁衍因此受到自然生存法則的嚴酷限制。神農氏感受民生疾苦,于是發愿尋找新的食物來源。從山澤到原野,各種植物花繁葉茂,但沒有人知道這些植物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究竟有什么樣的幫助。于是神農氏開始了一場艱難的試驗,以個人的生命冒險去換取人類的整體安全。他嘗試著食用各種植物的花果根葉,結果發現有些植物可以充饑,有些植物可以治病。可以充饑的植物有麥、稻等“五谷”,神農教導民眾種植“五谷”,民眾因此獲得安全的食品,華夏民族也因此最先進入農耕文明。可以治病的植物更多,神農將這些植物的特性和藥用功能記錄下來,寫成《神農本草經》,在民間傳播醫藥知識,民眾知道用藥物對抗疾病,過去那種遇疾病只好聽天由命的時代也就結束了。華夏民族的生息繁衍因此日益昌盛起來,而神農氏也被炎黃子孫敬奉為“炎帝”,敬奉為醫藥鼻祖。
據說,神農氏最后因嘗試有劇毒的“火焰子”,結束了這場艱苦卓絕的藥物試驗。但神農氏以個人生命為代價換取人類整體安全的精神,卻始終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中。炎黃子孫信奉神農,敬仰神農,正是這一精神血脈代代相傳的體現。
藥王孫思邈是唐初著名的醫藥學家,也是著名的道士。出生于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史載孫思邈聰穎特達,七歲入學,日誦千言,當時有些善于品藻人物的名流,贊嘆孫思邈乃“圣童”。到二十歲時,已經能講論《老子》《莊子》等義理深奧的經典,還能掌握諸子百家學術,又好研讀佛教的典籍。唐初四杰中的盧照鄰等文豪,不僅執弟子之禮追隨孫思邈,而且評價他“髙談正一則古之蒙荘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孫思邈博學多聞,熟知歷史故實,魏征奉命編寫梁、陳、周、隋等朝代的歷史,往往向孫思邈咨詢。隋文帝曾征召孫思邈為國子博士,被他拒絕了;唐太宗試圖授予孫思邈爵位,也被他拒絕了;唐高宗讓孫思邈就任諫議大夫之職,又被他拒絕了。終其一生,孫思邈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山林采藥和民間行醫。
孫思邈在醫藥學方面的探求是十分堅毅的,成就是異常杰出的。堅毅的探求精神,和他幼年時的經歷有關。孫思邈幼年因感風寒,體弱多病,四處尋醫問藥,罄盡家產。這樣的遭遇使他發下宏愿,立志研精醫術藥理,救助百姓疾苦。南北朝末期天下動亂,孫思邈便隱居太白山,潛心研究醫藥,對于各種方劑的搜集、驗證,取得劃時代的成就,尤其是在兒科醫藥方面,多用心力。所著《千金方》、《千金翼方》等,都是中國傳統醫藥的千古經典。
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 年),加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以表彰其醫藥方劑有妙濟蒼生之靈驗。道教和民間則敬奉孫思邈為藥王。
藥仙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春人,是中國傳統藥物學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醫術世家,祖父是游方郎中,稱為“鈴醫”,父親李聞,號月池,以醫術精湛,在當地漸知名。李時珍青少年時期,試圖應科舉,年十四中秀才,此后三次應試皆落第,于是銳意醫藥研究,廣泛閱讀各家各派的藥物學著作。成名后,李時珍受聘為楚王府“奉祠正”,又被舉薦為太醫院判,得以廣見聞,接觸更多的醫藥學典籍。隨著讀書日廣,見聞日豐,李時珍也就發現各家藥物學著作所存在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品數繁雜,名稱混亂,以訛傳訛的現象時時有之。對于解決這類問題,盡信書不如無書,單純的典籍校讀是不能發揮作用的。于是,李時珍開始走訪民間,開展切切實實的調研,以實踐知識校正藥物學典籍中不準確甚至錯誤的記載。經過長期的調研,李時珍解決了許多藥物學上的疑難問題,糾正了許多訛誤,最終于公元1578年撰寫成《本草綱目》。這部書是中國藥物學的集大成之作,將中國藥物學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全書52卷,記錄藥物1892種,其中有374種是新增的,另載各類方劑萬余種,附圖千余幅。
玉蟾宮教義:
玉蟾宮發揮著南宗主道場的作用,所以被稱為“南宗宗壇”。作為南宗的發祥地和文化中心,玉蟾宮對于南宗法派的傳衍,發揮著開啟宗源、推闡宗旨、護持宗規的作用,其特色和地位可以概括為三個第一:
玄門宗師第一文筆;
南宗丹道第一階梯;
滄海桑田第一見證,所以又被稱為“天下第一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