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鎮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歷史悠久,經歷唐宋元明清,風景秀麗,山水林泉俱佳,有風景名勝景點200多處,有古街、古園、古寺、古泉、古書院、古詩社、古祠堂等多種傳統文化,其中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3個44處。
惠山古鎮自古以江南第一山,錫山晴云、勝地名泉而聞名于世,風景資源獨特燦爛。歷代文人雅士來惠山品泉憑吊,尋古探幽;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巡惠山,留下了無數瑰麗詩篇和軼事佳話。蘇軾“獨攜天下小團月,來試天下第二泉”,乾隆“惟惠山幽雅閑靜”
惠山古鎮著名的景點有良渚錫山先民遺址、戰國時春申君飲馬處、南北朝時期惠山寺廟園林、唐代天下第二泉、宋代金蓮橋、明代古園寄暢園、愚公谷,明代二泉書院和碧山吟社,還有自唐以來至民國的108個祠堂及園林,二泉映月與阿炳墓園。有最佳植物專類園——中國杜鵑園。春有杜鵑秋有菊,四季花開芬芳。惠山老街彰顯江南山麓水鄉古鎮韻味,人杰地靈,人們在此尋根祭祖,慎終追遠。惠山泥人,惠山廟會,體現無錫鄉風民俗。
惠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無錫惠山有著眾多的文物古跡,唐宋元明清,自古說到今。除此之外,民俗鄉風反映出吳地燦爛絢麗的文化藝術,現有三項國家級、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錫地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現介紹如下:
一、惠山古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傳統美術・泥塑(惠山泥人)
無錫彩塑(惠山泥人)是國家文物局于2006年5月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物遺產,發源于無錫惠山,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是無錫著名的民間泥塑和土特產,是無錫人民高度智慧和卓越創作才能的結晶,體現了惠山人多姿多彩的精神風貌,是城市的亮麗文化名片。
明末著名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述:“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山,近橋,店在左岸,店精雅,賣泉酒……盆碗、泥人等貨”。時為明代崇楨年間,這是迄今為止有關惠山泥人最早的文獻記載。惠山泥人發源于惠山祠堂之中,興盛于明清至近現代。惠山泥人在這地域風俗中產生,最初由鄉民作為農閑時的副業,逐漸發展為作坊式生產。清代中葉,在惠山五里長街、上下河塘,祠堂林立,幾乎每一家祠堂門前都有一家泥人店,形成繁盛的泥人街。《清稗類鈔·工藝錄》載:乾隆南巡至惠山,藝人王春林進獻數盤泥孩兒,皇帝頗為贊賞。到了光緒時這些泥孩兒尚存頤和園佛香閣,“庚子之亂,為西人攜去矣”。二十世紀初,惠山古鎮有百余家泥人店,四五十家泥人作坊。建國后先后成立了“無錫市惠山泥人廠”和“無錫市泥人研究所”。
惠山泥人有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類似于兒童玩具,用模具壓制,以喜慶吉祥為題材,造型簡潔,大膽夸張,圓渾拙樸,代表作品有《大阿福》、《壽星》、《蠶貓》、《和合》、《泥春牛》等。細貨,完全靠手捏,又稱手捏泥人,以戲曲題材為主,故又稱手捏戲文,用惠山腳下水稻田三尺深處的黑泥制作,是名副其實的惠山泥人。創作工藝復雜,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壓、貼、鑲、劃、扳、插、推、揩、糊、裝等“手捏十八法”,能將戲曲人物和情節最生動傳神的瞬間動態凝固定格,主題鮮明突出,使人一看就知道該戲曲的全貌。代表作品有《蟠桃大會》、《鳳儀亭》、《霸王別姬》、《盜仙草》、《貂蟬拜月》等。惠山泥人講究彩繪,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色彩強烈顯眼,富麗明快。
惠山泥人以獨特的藝術造型,豐富的題材,鮮明的民族民間色彩和濃郁的江南鄉土風俗氣息,稱譽海內外。名藝人輩出,傳世精品已成為文物入藏博物館。
2、傳統美術・無錫留青竹刻
無錫竹刻,江南竹文化的精華。竹,自宋代以來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睞,與梅、蘭、菊并稱“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征。竹刻藝術由實用竹制品脫胎而來,以文人雅士、書畫藝術家為主要受眾,凡若鎮紙、臂擱、扇骨、掛屏、臺屏、筆筒、香筒、抱對等等,以清淡雅致、天然本色渲染文化氛圍,寄寓超逸高邁的傳統文化情操。
明代張希黃留青淺刻山水筆筒,是迄今傳世最早的無錫名家竹刻。1914年無錫竹刻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二等獎、帶板竹刻獲三等獎。1920年,竹刻名家薛佛影創作了傳世名作《竹簡象牙鐫刻畫》。
無錫竹刻藝坊“雙契軒”名揚江、浙、滬。創辦人張瑞芝早年學藝于滬上,師從周之禮,隨后在上海開辦“慨吾廬”印社,為名門宅園雕刻碑石書帖、板對匾額,頗具聲譽,與吳昌碩、張大千等書畫名家過從甚密,授藝予內弟支慈庵和長女張契之。“一·二八”事變后,舉家回到故鄉無錫,在復興路開辦“雙契軒”藝坊,由國民黨元老無錫人吳稚暉題寫篆書坊額。不久,支慈庵返居上海,以竹刻為業。《中國美術全集·竹刻總論》:“十九世紀中葉,竹刻藝術實每況愈下,直至本世紀初金西崖、支慈庵先生出,竹刻始又有新的發展。”
張契之與父、舅齊名,業界稱之為“兩把半刀”,王世襄《竹刻藝術》稱她為“近代少有的女竹刻家”。她10歲隨父學藝,14歲已能獨立創作,青年時期加入中國女子書畫會,竹刻作品參加上海女子書畫展和南京的書畫展。她曾隨父拜訪張大千、經亨頤、吳湖帆、江寒汀等名家,請他們在竹上揮毫留下書畫墨寶,然后再雕刻,技藝漸入佳境。
清末民初,書畫界鐘情金石碑版。張瑞芝、張契之父女以金石文字、泉幣瓦當、銅鏡鼎彝為題材,刻制扇骨、臂擱等,將金石的殘缺銹蝕之狀表現得惟妙惟肖,蒼勁古樸,深受藏家喜愛。1950年后,張契之潛心研究明清以來嘉定、金陵兩大竹刻流派,將留青淺刻與浮雕、透雕、圓雕等竹刻技藝融會一手,創作了《梅竹》扇骨、《雨后春筍》掛屏、《太湖魚米鄉》插屏等精品。1972年,張契之的《梅蘭竹菊》書鎮和胡瑞康的《青蛙》圓雕竹刻等作品,被選送到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無錫竹刻以刀代筆,似在絹帛宣紙上揮毫,縱橫自如,是竹上的書法、繪畫和雕塑,融書畫、詩文、印章為一體,風雅絕俗,充溢著中國傳統藝術所追求的書卷氣和金石味,詩意盎然。
2008年6月,無錫留青竹刻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3、傳統美術・無錫精微繡
無錫刺繡,簡稱“錫繡”。吳地無錫絲織品早在春秋時期就稱譽中原,季札出使中原,贈給鄭國子產的禮品便是絲織縞帶。漢代劉向《說苑》載,吳王闔閭時官宦已穿繡衣。明代無錫有繡娘俞氏。《無錫金匱縣志》:“堆紗刺繡,前明尤仲驥妻俞氏所造。早寡保孤,業此自給,巧奪天工,曾以充貢。今邑中或仿其法。”
作為“女紅”,千百年來均為實用品刺繡,以折枝花果、吉祥圖案為主要題材,有戳紗繡(回文彩錦繡)、挑花繡、堆紗繡、列針繡等剌繡針法。剌繡家丁佩于清道光元年刊行我國第一部剌繡專著《繡譜》,書中寫道:“昔年春日,舟過梁溪,斜照滿山,風光成彩。”回家后立即用“退紅絨參以牙色,繡成遙山一桁”,只見“山椒新綠成林,溪中碧水鱗次”,“頓覺耳目一新”,不禁自嘆“此畫家所未到也”。由此誕生“觀賞繡”:一種格調高雅,充滿藝術意趣的“閨閣中之翰墨”,世稱“閨閣繡”。錫山繡工會將“閨閣繡”推向社會和商品市場,使錫繡名聞天下。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春,李佩黻、李韻和妯娌創辦“錫山繡工傳習會”,于北門泰定橋王敬修堂宅內和南門三下塘華氏延綠閣開設兩處傳習所,至翌年共有102位少女入會學習剌繡。其中有慕名而來的日本女士金原村子、美國女士孫宗彭。李氏妯娌的丈夫華文川、華文匯兄弟,均善書畫,主張以畫入繡,“通畫理而剌繡之技乃工”,據此自編講義《剌繡篇》和《修身篇》,創 “填色稀鋪法”、“輪廓切馬鬃法”,使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大面積烘染和遠景在繡品上再現。1908年,清農工商部以“精制繡品、新法改良”,授予李佩黻特設一等獎牌。其時,無錫競志、振秀、鵝湖等多所女校也開設剌繡科。1908年以后,錫繡作品先后獲天津實業勸工場銀牌獎、比利時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一等金牌獎,意大利都閬萬國博覽會金牌獎。1910年,清農工商部在南京舉行“第一次南洋勸業會”,“錫山繡工會” 20人獲團體金牌獎、蕩口華璂獲個人金牌獎,還獲78個銀牌獎,獎牌數居全國之首。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無錫全邑得獎五十種,得獎之多幾與省會相抗衡”。錫繡全盛期由此形成,“錫繡盛稱于世,不惟國人知之,薄海內外靡不知之”。
錫繡代表人物華璂出身于蕩口華氏世家,有深厚的書畫家學淵源,她的風景繡以西洋繪畫為稿本,大膽突破傳統針法,運用獨特的列針法、瑣和針法,繡線用多色絞合,不拘泥于密針細線,通過數百種色線呈現明暗層次和天地萬物中的自然光彩。她的針法是為蘇繡“亂針繡”之先導。她編著的《剌繡術》于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0年間共發行4版,其藝術理論與李佩黻“繡工會”所編講義《剌繡篇》一脈相承,強調“新繡法通于畫理”,而又有發展,提出“其要在合光線”,準確把握透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錫繡自覺地獲得了創新發展。
1959年,無錫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錫繡研究組系統整理了錫繡的百余種傳統針法,并于1981年創制“精微繡”,迎來了錫繡藝術史上的第二個鼎盛期。代表作品《絲綢之路》,尺絹畫幅,繡有24人、21匹駱駝、4匹馬、5頭小毛驢、3條獵犬及種種器物,寸馬豆人,毫發畢現,其精微處已無畫稿,是藝人心手合一的絕技,嘆為觀止。
精微繡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卷幅微小、構思巧妙、繡技精湛。今天的錫繡已經和繪畫一樣,是代表一種歷史傳承的技藝,保護它就是保存一種人類歷史的印記。
2008年6月,無錫精微繡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二、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俗・廟會(惠山廟會)
惠山廟會是流傳于無錫城區四鄉八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間風俗,也是一種民間的老爺信仰或者神靈信仰,有別于其它地區以一地一廟為特點的傳統廟會,它的舉辦地是無錫城西的錫惠山麓。2007年5月,被列為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被省政府公布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岳大帝黃飛虎生日,無錫東西南北城區八廟,即張元庵、南水仙廟、西水仙廟、老城隍廟、新城隍廟、延壽司殿、延圣殿、府殿等八座廟宇,分別由各自的信眾供奉并抬出來,實際上這個老爺是按原廟里供奉老爺仿制的縮小版老爺,端坐在鑾轎之中,稱為“二老爺”)到位于錫山北麓的惠山東岳行廟進香朝拜,稱之為“老八謝”,以慶賀東岳大帝神誕,形成爭先恐后到惠山的壯觀場面,無錫民間俗稱“老大爺出會”。
各支老爺轎隊陣場大,氣勢足,加上一路行進,一路吆喝,一路表演,道具儀仗,鑼鼓戲曲,抬閣雜耍,色彩繽紛。他們一般是從陸路而來,先進線路必經之處是城中的東西二大街、西門橋、棉花巷、興隆橋、五里街再到張巡廟,最后再到東岳廟,由于人多路窄,特別是在棉花巷外吊橋——興隆橋這一必經的狹窄要隘口,常常會爭奇斗勝,搶道行進,引發文武粉墨。而市民或列門觀看,或結伴喝彩,爭相參與觀看,一時萬人空巷,轟動整個無錫城,成為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會,風行滬寧線。為了滿足周邊城市民眾來無錫惠山看廟會的需求,鐵路部門甚至還增開了南京到無錫的廟會專列。
各廟會隊伍匯集到東岳廟旁的張中丞廟后,稍事歇息,由該廟專司迎接。張巡廟中的張巡和許遠大老爺在此時扮演的是接引神的角色,并不出會,所以無錫人有句諺語稱其為“不出會的大老爺”。各廟老爺來到東岳廟后,按名望依次排列在東岳老爺黃飛虎神像前,上香進供,有一整套的儀程和節目,是為“八廟朝東岳”。
在一天的慶賀熱鬧之后,到了傍晚,參加惠山廟會的城區八廟各個老爺都要回鑾安座,此時的行走線路不同于白天,通常是坐船從水路打道回府。此時已經打扮好的各色船只張燈結彩,絡繹從惠山燒香浜出發,經寺塘涇河東行,至京杭運河南北分行回到各廟,行進中一路亮燈,有一定的儀式和節目,稱為“夜色廟會”。
無錫工商發達,廟會活動又平添商機。三月惠山廟會活動,四鄉八鎮的老百姓涌入城市,黃埠墩到惠山浜,香船如林,旗幡臨風,一派繁榮景象。上海、蘇州、常州、鎮江、南京等城市,來錫觀會者蜂涌而至。交通方面,火車、汽車、輪船,生意興隆。火車甚至掛發無錫廟會專車。政要、名流、明星,多有來錫軋廟會者。旅館必須預訂,屆時客滿。菜館、茶館張燈結彩,喜迎顧客大批臨門。小吃攤、節場雜貨攤,泥人攤,都是利市三倍。臨時攤點,多至二百余處。民間剪紙,手捏泥人,糖葫蘆,捏面人,雜耍等熱鬧異常,商事活躍,經營稱盛。
惠山廟會始起于明,興盛于清末民國中,百姓通過“老爺出會”,娛神賽會這種形式來祈求神靈護佑,祈盼國泰民安,百業興旺,人們相信他們各自供奉的老爺能護佑十方。而每個老爺背后都有一段歷史和故事,都是對無錫地方有貢獻的人或神,有無窮的功德和“法力”。老爺身后都有一群信眾,都有一場賽會,愿望都是神佑社稷,福祿安康,反映了無錫從農耕社會發展到工商社會當時社會民間的老爺信仰、價值取向和民俗風情。
民國年間,惠山廟會是蘇南地區規模最大,特色最為鮮明的廟會。后由于各種原因停辦。
1994年春,景區聘請民俗專家,挖掘文化資源,保護民俗遺產,繼承和宏揚民族優秀文化,恢復舉辦惠山民俗文化廟會,取其精華,保留傳統,將其改良成適合當代人審美品味的旅游文化產品,此后又舉辦了數屆廟會,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旅游者的一致好評,成為華東地區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節目和品牌,成為無錫吳文化節的重要文化活動。
改良后的惠山民俗廟會,以張巡廟和張巡老爺為核心和基地,環惠山巡游,在儀式上保留了出會的儀程,會首、沖鋒、手旗、傘、行牌、戲文、鑼鼓、文武官員,神轎等浩浩蕩蕩,十分壯觀。巡游節目有蕩湖船、打蓮湘、八寶箱、拖竹片、大頭娃娃、高蹺雜技、龍燈獅舞、輪車抬閣等,還有令人稱奇的肉身燈、吐火焰等絕技,演員都濃妝盛彩,神情飛揚,異彩紛呈。
惠山廟會每年四月旅游高峰時舉辦,開幕式一天,持續期在七天至半月內。地點包括張巡廟、環錫惠山麓以及惠山街區,秦園街、繡嶂街、上下河塘等,涉及面積達0.3平方公里。參加演出隊伍有50多支1200多人,圍觀群眾在二天內達到30萬人次,被新浪網等評為全國人氣最旺,觀看人數最多的民間廟會。
惠山廟會在漫長的歲月中延續、保存至今,反映了惠山廟會扎根社會低層民眾的頑強生命力,且在延續中不斷發展、完善和豐富,是研究社會經濟、民間風俗、工農商學等狀況以及道教俗神世界的極好的,不可多得的重要素材和標本
江蘇無錫惠山古鎮
來源: 瀏覽 2949 次
下一篇:懸崖上的古村落山西虹霓村
更多關于 江蘇無錫惠山古鎮 的信息
古建筑排行
- 法門寺
- 中國古建筑小木作的代表:公..
- 中華第一木樓飛云樓
- 慈壽寺萬歷玲瓏塔
- 云南大理巍山古城
- 曾八支祠——湖南省規模最大..
- 沈陽故宮古建筑
- 玉蟾宮
- 靈壽傅氏透雕古牌樓
- 沈陽故宮
- 樊川興教寺
- 徽州古城
- 徽州古牌坊
- 漳州牌坊
- 景德街牌樓
- 頤和園琉璃牌樓
- 國子監琉璃牌坊
- 息心寺
- 永樂宮
- 山西晉中市介休源神廟
- 隆興寺
- 摩訶庵
- 清化寺
- 先農壇(北京古代古建筑博物..
- 北京市房山區南窖村古村落
- 明代古村落北京市密云墻子路..
- 山西北辛武村清代古建筑太和..
- 山西省忻州市五臺山佛教古建..
- 廣東潮州古建筑己略黃公祠
- 湖南宋代建的古建筑湘陰文廟
- 明清時期古建筑木石結構牌坊..
- 張壁村的古堡建于什么時期
- 地跨豫陜鄂的古鎮荊紫關鎮
- 懸崖上的古村落山西虹霓村
- 北京明代玲瓏寶塔慈壽寺塔
- 素有八卦村之稱的呈坎古村明..
- 四川隆昌是中國石牌坊之鄉
- 承德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