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是陜西省延安市安塞縣一帶因地域而命名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2006年安塞腰鼓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鼓手們表演起來有“能勁、狠勁、蠻勁、猛勁、虎勁”,這“五勁”高度概括了安塞腰鼓的藝術特點。
安塞腰鼓流行地區
安塞腰鼓是陜西省延安市安塞縣是“中國腰鼓之鄉”,但是安塞腰鼓不僅僅流行于延安地區的安塞縣,還流行于陜西省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是陜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體表演形式,安塞腰鼓的角色分男性和女性。男性稱“踢鼓子”,女性稱“拉花”,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余人。在表演中,安塞腰鼓表演多人一同進行,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鼓聲震天,氣勢磅礴、渾厚有力。
安塞腰鼓的分類
安塞腰鼓分文鼓與武鼓兩種,文鼓以扭為主,重扭輕打;武鼓以打為主,重打輕扭。
1.安塞腰鼓“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
2.安塞腰鼓“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并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更是安塞腰鼓特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