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雕塑完成后都要涂色,所以秦始皇兵馬俑都是彩色陶俑的,彩繪陶俑的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且俑坑在歷史上曾經遭受過火焚、塌陷、洪水浸泡等,經過2200年的侵蝕,絕大多數兵馬俑陶俑身上的彩繪已大部分脫落,僅存殘跡,只有極少數陶俑身上的彩繪還相對保存較好。兵馬俑長期埋藏于潮濕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對彩繪造成的侵蝕也相當嚴重,致使生漆底層老化嚴重,失去了對陶質基礎的原有粘附力,顏料層也變得很松散;而彩繪層與填土之間的粘接力卻較為牢固,在彩繪表面形成淤泥層。因此,陶俑在出土時,身上的彩繪極易出現分層和脫落現象,大部分粘在了與其接觸的填土上。
兵馬俑彩繪陶俑工藝步驟
第一步,用膩子將陶質基礎表面抹光,進行填補縫隙的處理。但不是所有的兵馬俑都經過這一步驟的處理。所有兵馬俑在制作泥胎時,表面都經過抹光、壓光處理,出窯后絕大多數兵馬俑表面細膩光滑,彩繪就可直接在陶的表面進行,只有對表面凹凸不平的陶俑,才會采用這一處理步驟。
第二步,在陶體或膩子表面通體涂刷生漆層。
第三步,用顏料調配成與要求色調相符的顏色,平涂于部分生漆層之上。
第四步,對局部細節進行描畫或暈染,如眉毛、胡須等。
彩繪陶俑的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彩繪顏料有磷灰石、鉛白、鉛丹、朱砂、土紅、石青、中國紫(或稱漢紫),秦兵馬俑的彩繪是采用涂刷法施色的,一些涂刷痕跡至今仍清晰可見。由于可采集到的樣品量極少,黃色層的物質成分目前還難以確定。“中國紫”是國內首次發現的顏料,它是一種當時只在中國制備的顏料,是人工制造的硅酸銅鋇(BaCuSi2O6)。
生漆底層有一層的,厚約0.01~0.04毫米,也有經兩次涂刷而形成的雙層底;顏料層大多數為一層,粉紅色層最厚,約0.09~0.20毫米,紅色層最薄,約0.01~0.04毫米。少數雙顏料層是用不同顏色涂成的,如表示俑的膚色、指甲及局部服飾的一些顏色。大多數彩繪是由生漆底層和顏料層構成的,但也有少數彩繪僅由單一的生漆層構成,如一些施于陶俑身上的鎧甲片以及發髻、足履上的顏色。
秦始皇兵馬俑是中國古代雕塑歷史上杰出的工藝品,也是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彩色雕塑陶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