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上海雙年展于2014年11月開始,一直到2015年3月份,上海第十屆雙年展為期將近5個月,可見上海對這屆雙年展的重視。上海雙年展始創于1996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也是亞洲最重要的雙年展之一。
展覽主題:“社會工廠”
展覽:2014年第十屆上海雙年展
展覽時間:2014.11.22-2015.3.31
展覽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上海雙年展的主題為“社會工廠”,旨在反映現代和社會體驗之間的關系。在上海這個中國第一個走向現代化的城市,提出“社會工廠”的概念有著非凡的歷史象征意義。本屆雙年展將探討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在構建和重構社會的過程中,社會性與文學虛構之間存在何種關系?隨著20世紀的現代化進程,社會性的生產發生了什么變化?隨著“社會測量”技術的大范圍使用、數據抽取和數碼分析的盛行、以及社會進程日趨像電腦算法一般自動推演,社會性的生產是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近現代之前,中國建立起無以類比的管理體系和檔案管理制度,實現了社會的系統化;而這種歷史遺產是否會影響當下社會的構建進程?我們該如何解讀歷史和技術對主體化產生的雙重沖擊?在社會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是否也會像其他國家一樣,迎來主體化的加速和多元化發展?
所謂“社會性的生產”,就是要通過關愛、情感和教育來培養人們感同身受的能力。“社會性的生產”包括生產各種符號、抽象圖像和概念性泛化結論,它與體系構建及物質文化的創造同步進行。此外,它還包括由生產出的各種符號組成的一種特殊經濟體、符號與功能、意義及事物其間“鮮活”而又模糊的關系。正是因為這種復雜交錯的淵源,“社會事實”處在實際與可能性之間的灰色地帶,總是若隱若現,永遠不可能被人們完全參透。
在現代性之中,社會性模棱兩可的特點,以及我們能否規劃并改造、建立在這種模糊性中的社會,成了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人們通過建立管理體系、展開調查和統計數據提出各種身份概念,試圖多管齊下地減少“社會象形符號”(James C. Scott)的復雜性,并試圖將有意義的符號與無意義的符號區分開,把可讀的“信號”從“噪音”中剝離出來。第十屆上海雙年展便是在此脈絡下展開,重點呈現當代和歷史作品及音樂和電影藝術,質疑這種分離的表現及其歷史性的生產力。
城市館的展覽主題
本屆雙年展延續了“城市館”的概念,以“城市車間”作為城市館的總主題,整體性地將上雙置身于多處城市公共空間之中,在回應中國城市化進程現實 的同時,也更積極地建構與城市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實現個體、藝術家、品牌、作品、空間之間的相互粘性。“城市車間”的英文翻譯意譯為:URBAN = WORK & SHOP,即將“車間”英文workshop拆解開,形成“城市=生產/消費”之意。
此次展覽選取了上海在文化與商業上都具有代表性的“淮海路”及其延伸地帶的著名公共空間作為城市館分展場,以藝術的方式激活上海最具活力的藝術長廊,通過有層次的節點,有序引爆藝術與空間、品牌、傳播、觀眾之間的互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陸續啟動的分展場包括:上海新天地、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和靜安嘉里中心,在城市館“城市車間”的總主題下,上述分展場的展覽主題分別為:景觀城市、生產之境、人機未來和城市客廳。
往屆雙年展主題
第一屆以“開放的空間”為主題;
第二屆“融合與拓展”;
第三屆“海上·上海——一種特殊的現代性”;
第四屆“都市營造”;
第五屆的“影像生存”;
第六屆“超設計”;
第七屆“快城快客”;
第八屆“巡回排演”;
第九屆“重新發電”;
第十屆“社會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