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作為世界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中國傳統服裝,“是中國燦爛輝煌的傳統服飾的代表作之一,是“最為當今世人所認可和推崇的中國服飾之代表”,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旗袍為民國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于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通過民國時期旗袍老照片攝影反映民國女子的美麗和旗袍的魅力。
從1920年代開始,旗袍在上海婦女中普及,但仍保持旗女之袍的特色,經過1930年、1940年代的不斷改良,旗袍在傳統基礎上廣泛吸取西式裁剪特色,成為一種中西合璧的服裝,其特征開始慢慢穩定下來,并逐漸影響各地,終于成為識別性很強的女裝。旗袍幾經變化,不僅徹底擺脫了老樣式,而且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束胸裹臂的舊習,盡顯女性體態和曲線之美,既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又無形中為女性解放樹立了一種標記,成為時尚領域卓爾不群的一道風景,形成洋洋大觀的旗袍文化。
1941年影星李綺年著繡金龍紋旗袍老照片
上海女星阮玲玉著旗袍老照片
1911年經過辛亥革命勝利后的女子放足、剪發運動,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伴隨女權運動的發展,女子服男子長袍的現象在全國也越來越普遍。圖為1929年美國大學生游藝會表演著旗袍合影。
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圖為1940年上海影星王丹鳳、李香蘭、胡嵐等著旗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