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是傳說中的“神鳥”,民間傳說青鳥是西王母的侍者,負責取食和傳遞信息,被賦予了溝通神人的文化功能。因古書中對其形象的描寫語焉不詳,人們經常把它和鳳凰、“三足烏”等混為一談。
傳說中“三青鳥”是西王母的侍者
鳥紋,是一種傳統的裝飾紋樣。出現在古器物上的鳥紋,既有與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凡鳥”紋,也有傳說中的“神鳥”紋。“神鳥”紋之中,鳳凰紋出現的頻率最高,也最容易辨認。其次是“朱雀”紋,“朱雀”是“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一,“朱雀”紋常與其他三種神獸紋一起出現,也很容易辨認。而其他的“神鳥”紋,因出現頻率不高,加上其特征不是很鮮明,辨識度就沒那么高了。比如傳說中的青鳥,當它的形象出現在古器物上面時,經常被誤認為是鳳凰紋或“凡鳥”紋,有時候人們還把“三足烏”紋當作是青鳥紋。
《山海經·西次三經》云:“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晉郭璞注:“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于此山者也。”至于“三青鳥”的形象及名稱,《山海經》也曾提及,《大荒西經》稱:“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鳥。”按《大荒西經》的描述,“三青鳥”有三只,頭冠是紅色的,眼睛是黑色的。
這里所說的青鳥,是指《山海經》中的青鳥,而且是指與西王母有關的青鳥,即“三青鳥”。在《山海經》中,“三青鳥”是以西王母的侍者身份出現的,其主要職責是為西王母取食。《山海經·海內北經》云:“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意思是西王母依幾案而坐,頭上戴著玉勝,她的南面有三只大青鳥,專為西王母運送食物。西王母住在昆侖山,三青鳥則居于三危山。
青鳥被賦予了溝通神人的文化功能
據史書記載,周穆王西征時,曾會見過西王母,路上經過“三青鳥”居住的地方。《竹書紀年》云:“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鳥之所憩。”郭璞《青鳥贊》曰:“山名三危,青鳥所憩。往來昆侖,王母是隸。穆王西征,旋軫斯地。”
有關西王母與“三青鳥”的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傳甚廣。至漢代,又出現了西王母與漢武帝相見的傳說。在這個傳說中,“三青鳥”又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漢班固的《漢武故事》載:“七月七日,上(漢武帝)于承華殿齋。(日)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對曰:‘此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有二青鳥如烏,俠(即‘夾’)侍王母旁。”又云:“鉤弋夫人卒,上為起通靈臺,常有一青鳥集臺上。”《山海經》中的“三青鳥”,只負責給西王母取食。而在《漢武故事》中,其中一只已兼職為信使,被賦予了溝通神人的文化功能。另外兩只則隨西王母出行,以侍者的身份出現。
青鳥一身兼數職,但后人似乎只對其信使的身份最感興趣,且認為“三青鳥”皆為信使。如劉向《楚辭·九嘆》曰:“三鳥飛以自南兮,覽其志而欲北。愿寄言于三鳥兮,去飄疾而不可得。”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中一首吟道:“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在世無所須,唯酒與長年。”南唐李煜《殘句》曰:“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因西王母被后世奉為神仙,詩歌中青鳥為信使的典故,常用于游仙及贈答道徒。如孟浩然的“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駱賓王的“雙童綽約時游陟,三鳥聯翩報消息”等。而古詩中的青鳥意象,更多的是用于表達相思之情。如李商隱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白的“愿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嶠的“傳書青鳥迎鸞鳳,巫嶺荊臺數通夢”等等。
“三青鳥”就是“三足烏”?
漢以后的傳說,稱“青鳥如鸞”,或稱“青鳥如烏”,使很多人以為青鳥就是鸞鳥,即鳳凰。或以為青鳥是烏類禽鳥。其實無論從形象或象征意義上來講,鳳凰和青鳥都完全不同。鳳凰在傳統文化中是至善至美的“神鳥”,百鳥以鳳為尊,鳳紋在中國已流傳數千年,雖每個時代的鳳紋都略有變化,但其形象特征仍非常鮮明,不可能與其他鳥紋混淆。在《山海經》中,也沒把鳳凰和青鳥描寫成相似之物。
倒是“三青鳥”與“三足烏”的關系比較復雜。從漢代開始,人們便經常將“三足烏”視為西王母的使者。如司馬相如的《大人賦》云:“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載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萬世不足以喜。”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司馬遷也引用了這段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