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 》是李叔同根據美國19世紀作曲家奧特威所作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詞的一首著名的學堂樂歌,《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送別》寫于 1905 年,是李叔同20多歲在日本留學時所作。 曲調極為優美、非常好聽。《送別 》曾先后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選用,由此被大多數人所知曉吟唱。雖然《送別》是李叔同的填詞作品,但正是因為他天衣無縫的填詞才使得詞曲渾然一體,意境更為高遠,儼然變成了一副地道的中國畫。
《送別》之所以會有如此淡雅唯美的意境,首先是其意象化的歌詞風格。作者運用“長亭”、“古道”、“柳笛”、“夕陽”等具體可感的事物,把作品所要表達的那種淤積在心中的難以言說的離愁情懷外化為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借景抒懷,景是情的外在映現,情是景的內在訴求,情景交融,相互依托。這些藝術手法的運用奠定了作品的傷感惆悵的情感基調,同時也制造出一種飽含深情,古雅凄迷的意境,這種意境又伴隨著婉約的曲調內化成聽眾的一種情感體驗。
《送別》李叔同曲譜和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別》
李叔同,浙江平湖人,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于天津,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不僅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