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制作技藝收錄于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莞香制作技藝在廣東以東莞最為知名。莞香的種植、制作流程靠口耳相傳,方法不當的話很難結香。從辨土到合香等30多道工序,始終堅持莞香制作技藝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完好地保護與傳承莞香制作的核心技藝。
莞香別名白木香、女兒香,由國外傳入,宋代時廣東各地已普遍種植,尤以莞邑為盛。
明朝時莞香已聞名于世,清朝時莞香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東莞一帶所產的這種香料最有名,故稱“莞香”
莞香制作技藝制作流程
莞香的生成,是指莞香樹活體受傷后被多種益生真菌侵入寄生,在菌體內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細胞貯存的淀粉,產生一系列變化,最后形成香脂,經多年沉淀而成的固態結晶體。香脂呈黑褐色,堅實而重,入水即沉,故名沉香。
1.辨土《廣東新語》之《莞香》篇中記載:“香在地而不在種,非其地則香種變”,莞香對土壤環境要求較高,其中尤以PH值為5.0-6.0的丘陵山地,紅、黃帶沙石質土壤最佳。
2.選種育苗
每年3月前后莞香花開,6月前后花謝成果,選擇品種純正的野生莞香樹結出的顆粒飽滿、大小均勻的優質種子,一星期內播種育苗。
3.移植
發芽約月余,首次移植至由表土和有機肥料混勻的營養袋中,次年2至3月苗高30厘米左右再次移植,即出圃栽種在黃土砂石相雜、堅實而瘦瘠的土壤上。再過3至5年,直徑長到5厘米左右時可以進行第3次移植,以促使根系生長旺盛,提高吸收水分和養分能力,加快長勢。
4.主干截斷
七年樹齡的香樹,一般長到直徑20厘米,高3.5米左右,油脂腺即非常發達,此時可以將主干攔腰斬斷,保留約2米的高度,以抑制向上生長。
5.斷根移植
攔腰斬斷一年后的次年3月,斬斷全部根系,剩下約30多厘米的根部,形成宿根,只留尺許泥土掩蓋。第四次移植則用饑餓種植法,使其長期處于饑餓或半饑餓狀態,減少根系深生,使其營養不良生命力減弱,免疫力逐漸下降,易于感染真菌。
6.開香門
一般莞香樹樹齡七到八年后,每年12月以鑿、鋸、刀等工具在樹干合適部位進行人為損傷,通常使用刀砍法、鑿洞法、分邊法、撕皮法、平鋸法、斜鋸法、深埋法、蟲咬法、混合法等9種技藝,這樣利于益生真菌的入侵、感染和繁殖,與傷口薄壁組織細胞貯存的淀粉酵化形成香脂,結出莞香。
7.育香
通過防曬、控溫、保濕等方法營造一個有利于結香的小環境,令產出的香源品質更加上乘。
8.辨香
辨香,就是莞香人憑多年的經驗和閱歷,根據香結的形狀、色澤去判斷莞香名目,以及其結香時間、油脂含量是否達到采香要求,初步評定出香結的品質等級。
9.采香
采香常在每年農歷小雪正日前后,舊稱“鑿香貴以時”,農歷十月木質盡化,精華內斂,香胎氣足,其香氣最為純正,這時大范圍鑿下含香油的木塊,形成莞香原材料。
10.理香
在采集好莞香原料后,使用傳統工具剔除原材料雜質及無結香的木質部分,留下有油質部分即成為莞香。
11.揀香
據明代《廣東新語》記載,沉香可分為十五個名目品種,以古法名目按形、質、色、味、蘊的不同進行分揀分類。
12.窨香
窨香,就是對莞香進行“熟化”的過程,目的是褪除木本雜味,令香氣圓潤、醇厚。
13.合香
《陳氏香譜》卷一“合香”條:“合香之法,貴于使眾香咸為一體。麝滋而散,撓之使勻;沉實而腴,碎之使和;檀堅而燥,揉之使膩。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醫者,則藥使氣味各不相掩。”
14.傳統線香制作
線香的制作,在成書于明隆慶年間的《墨娥小錄》中已經提到,更為詳細的敘述見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卷一四“線香”條:“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線香可入瘡科用,其料加減不等。以榆皮面作糊和劑,以唧筩笮成線香,成條如線也。亦或盤成物象字形,用鐵銅絲懸爇者,名龍掛香。
莞香的功效作用
莞香的藥用價值:莞香是一味傳統名貴中藥材,臨床使用廣泛。莞香是具有抗菌及增強免疫功能的藥材,通常被配制加工成傳統中成藥或中藥服用,具有清熱祛風、涼血通脈、養心安神的作用,對肺臟、腎臟、胃臟、腸、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幫助治療的功效。其強心作用療效突出,日本“救心”牌救心藥中就有莞香成分,安宮牛黃丸、十香止痛丸、奇應丸等中成藥也含有莞香。
養生作用:莞香天賦香氣,淡雅宜人,容易使人心平氣和,進入安詳狀態,可用于熏香調氣、舒緩精神壓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