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琴書是齊魯大地最古老的曲藝表演形式之一,山東琴書,又名唱揚琴、山東揚琴,早期稱作“小曲子”。發源于魯西南菏澤地區(清曹州府)。它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礎上形成的以聯曲體為主的曲藝形式,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
山東琴書的演出形式一般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趕角色,也兼樂器伴奏。分趕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為伴奏兼伴唱。傳統的演唱講究穩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儀態端莊,目不斜視,全靠富于變化的唱腔和有機的伴奏配合來完成故事情節的表達和人物形角的刻畫。
山東琴書非遺傳承人和代表曲目
山東琴書南路代表性傳承人劉士福的《夫妻爭燈》、《呂洞賓戲牡丹》、《辭曹》、《搗灶》、《觀燈》、《姜子牙賣面》等;
山東琴書北路代表性傳承人姚忠賢的《梁祝下山》、《呂洞賓戲牡丹》、《劉伶醉酒》、《斷橋相會》等8個小段,還有徐玉霞、蕭國光、楊蘭芬等20多位藝人。
山東琴書傳承人才匱乏是現在曲藝面臨的難題。“文革”前,山東有34個劇種,目前僅存24個,經常演出的只有十余個。據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調查顯示,現在全省曲藝曲種能堅持正常演出的只剩十余個,技藝精湛的老藝人所剩無幾,傳承隊伍后繼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