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名錄127項,省級名錄312項(466個項目保護單位),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7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71人,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3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9個,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16個。
(一)人類代表作名錄
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潛江、天門、仙桃、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市縣的具有相同藝術特征的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以圖案精細、圓潤舒展、人物造型生動逼真和影大見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源于當地民歌。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演唱的劇目達300多個。
京劇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京劇院
京劇是全國性劇種,湖北為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二百多年前,進京的漢調藝人進入徽班,將“皮黃合奏”漢劇的音樂、表演及劇目等諸多藝術元素帶進徽班,導致形成“班曰徽班,調曰漢調”格局,京劇由此孕育萌生。19世紀末京劇流傳到武漢,并迅速在省內普及,出現諸多戲班。建國后省直、武漢及十多個地縣成立專業劇團,推出了不少影響全國的優秀劇目,培養了眾多京劇表演藝術家,湖北成為傳承京劇的重要省份。
剪紙(雕花剪紙)
申報地區或單位:孝感市孝南區、鄂州市、仙桃市
雕花剪紙是古荊楚大地的民間藝術瑰寶,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表現手法融合了南北剪紙藝術之長,工藝手法包含“剪”和“雕”兩種方式。以長壽、吉祥、美好、幸福、喜慶為主題,用諧音、寓意、象征等藝術手法,表現人們的美好向往。作品構圖精巧,線條簡練,刀法流利,破功嚴謹,富有濃厚的觀賞性和裝飾性。多用作刺繡花樣,如鞋花、帽花、枕頭花、圍兜花,亦用于喜慶活動,作禮花、喜花,表達祝福之意。我省孝感、鄂州、仙桃等地的雕花剪紙頗具代表性。
端午節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黃石市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于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辦。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而來,核心主題是驅瘟、除惡、消災、祛病,逐步發展成融祭祀、紀念、游藝體育競技、衛生保健等眾多民間習俗為一體的重大節日。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湖南省汨羅市、江蘇省蘇州市等地最具典型性。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一個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葉,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祭奠屈原貫穿始終,設壇祭拜、游江招魂、龍舟競渡、粽子寄情、鄉里“鬧晚”,使端午民俗過程完整、緊湊、鮮活。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既保留了傳統端午習俗驅疫、避瘟的內容,更傳承了故鄉人民對屈原精神、品格的頌揚和紀念。
西塞神舟會:是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袱村民慶賀端午節的傳統盛會,主要有制作神舟、唱大戲、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儀式和活動。從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佛祖誕生之日舉行龍舟的開工儀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時由道士主持儀式為神舟開光,直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會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吊活動。神舟會是民眾自發自愿組織參加的,以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核心主題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