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是閩南地區寺廟建筑中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它選取各種顏色鮮艷的彩瓷器,或利用殘損價廉的彩瓷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狀大小不等的細小瓷片,再用它來貼雕人物、動物、花卉、山水,裝飾寺廟宮觀等建筑物的屋脊、翹角、門樓、壁畫,具有色彩鮮艷、造型生動、立體感強,久不褪色的特點。其精湛的雕刻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是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剪瓷雕在傳統工藝中一般經過選瓷,破瓷,畫稿,剪瓷,塑形和拼貼六個步驟十幾道工序。
1882年,沈丁仙向該縣一名建筑師傅學藝歸來后,時年14歲的他開始為街坊鄰居建房修廟,用剪瓷雕美化屋脊是重要的一個工序。雖然從師傅那里學到一些技巧,但樣式太少、技術不精。為此,沈丁仙刻苦鉆研,在實踐中不斷嘗試制作各種各樣的圖案,有花鳥、樹木、動物、人物等。勤于實踐、又天資聰穎的沈丁仙后來成了當地有名的建筑師傅和剪瓷雕大師,特別是他做的剪瓷雕更是出神入化、無人能比。直到1929年逝世,沈丁仙一生與剪瓷雕為伴。
剪瓷雕的絕活由此代代相傳,至沈振澤的兒子沈阿斌已是第五代傳承人。目前,沈氏家族已有8支剪瓷雕創作隊伍,相關人員100多人,業務量占全縣的90%以上,范圍也擴展到廣東等相鄰省份。
就在談話的這段時間里,最后一塊“葉子”已被粘貼完成,僅10多分鐘時間,一朵由碎瓷片做成的栩栩如生的“蓮花”便呈現在筆者面前。
雖然已是一門百年民間工藝,但因剪瓷雕一直只出現在廟宇、祖祠、寺院的屋脊上,“遠離”人們的視線,所以長期以來并不為大眾所了解。
“剪瓷雕真正成為工藝品從屋脊走向展覽館,進入大眾視野,為大家所接受還是近幾年才開始的,而且是緣于一次邂逅。”沈振澤回憶說。2007年,現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的李豫閩帶領學生來到詔安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縣文體局看完關于剪瓷雕的文字介紹后,大家興趣正濃想看實物卻找不到,只能聯系正在一座廟宇的屋脊上做活的沈振澤,讓他帶著大家爬上屋頂參觀。“牡丹鳳凰”、“雙龍奪珠”、“牛郎織女”等惟妙惟肖的剪瓷雕讓參觀人員驚嘆不已,而翻墻爬壁也著實讓人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