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香御墨是古代帝王皇家專用的墨,因為御墨用油煙,入腦、麝等香劑混入金箔制成,所以及其珍貴。 所謂“龍香”即“龍腦”或“龍腦香”。綜合上述記載,所謂“腦麝”,其實是指兩種不同的藥材,即龍腦香和麝香。即中原傳統制墨工藝中流傳千年之久的“龍香劑”配方。
追溯御墨與“龍香劑”之間的關系,有著某種人為的政治關系。“龍香劑”作為一墨品名,傳說最初由唐明皇李隆基命名。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調粉,作御墨,日‘龍香劑’。”唐人馮贄所撰《云仙雜記·黑松使者》引《陶家瓶余事》記曰:
玄宗御案墨,曰“龍香劑”。一日,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即呼“萬歲”曰:“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龍賓十二。”上神之,乃以墨分賜掌文官。明代“龍香”御墨
:一、明代御墨作為當時宮廷的日常用品,體現了當時皇權統治的需要,因此在圖案裝飾與器物造型上一旦經過“祖制”規范,就基本維持此類風格以致百年,其間的變化幅度不大。因此“墨守成規”既是封建禮法的要求,又是體現皇權的標志。
二、“龍香”御墨是以“龍香劑”為主要配料的中國傳統制墨工藝。明代宮廷對其的繼承與發展,一則是由于國內政治斗爭的需要所致,二則是對中原傳統制墨工藝的承認、延續和發展;
三、明代“龍香”御墨在明代中后期,特別是嘉靖年以后發生了一些細微的改變。雖然這些改變沒有徹底顛覆明初御墨制作理念的基本原則。但是御墨在制作風格上,出現了精細典雅的特征,在藝術觀賞性實用性的基礎上有了大大提高。可以說,成化、嘉靖年間是明代御墨造型的轉折之際,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明代“龍香”御墨圖案
明代“龍香”御墨的圖案都與云、火、龍有關。這種題材與元代傳統有關。一般說來,此時的圖案大約分為單龍戲珠、雙龍(螭)戲珠圖案。其中單龍戲珠圖案多出現于明代牛舌形、圓柱形、元寶形墨錠之中。似乎是由于整體器型和布局的限制,或者是古人“敬天法祖”傳統觀念的影響,匠工無法展開新的設計,也不敢進行太膽的創新。于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墨品圖案基本上都為游龍追逐火珠狀造型。即便如此,工匠們在有限的創作空間內盡量作到了圖案主題的形象生動:龍珠放射出傘狀的火焰,游龍在云中穿梭,云霧繚繞且變幻莫測,但游龍依然克服重重困難,即將把龍珠捕捉在口(圖三)。整個圖案將龍的智慧與堅韌不拔的意志表現得栩栩如生,體現了人們對于封建皇權威力無邊的贊頌。因此這種圖案是一幅體現皇權的寫實畫面。
至于雙龍(螭)戲珠圖案多出現于正方形、圓餅形墨錠之中。這種圖案要比單龍戲珠圖案的表現力要豐富的多。在此類圖案中,多為隆慶年間所制。
另外還有兩種特例。一是在宣德年間出現的一種“龍香御墨”,其形制為牛舌型,但是即便在這種狹窄的布局之中,依然使用了雙龍戲珠的圖案。它由工部大臣胡進言所督造,采用了雙螭對立而爭奪一珠的造型,陽文隸書“龍香御墨”四字豎行列于雙螭之間,盡管圖案的創作空間狹小,但是依然布局緊湊整齊,體現了當時制墨工匠的高超技藝(圖二)。值得注意的是,隆慶、萬歷年間盼御墨圖案似乎已經突破了祖制,出現了完全與前代不同的圖案。例如在“萬歷年款白色八角龍香御墨”之上,以前通常出現的雙龍戲珠圖被八卦圖所代替;而“隆慶黃色天下太平墨”(圖四)則為以前不見的長形三錢串聯紋式。此墨為明代御墨中特有的形制,在當時可以被視作一種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