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很多熏香的器皿,主要可分為熏爐和薰籠兩類。熏香的器皿追求小和雅,因為熏香的器物不再是生活用器了,更多的是為了炫耀高品質的生活,早期的香薰以青銅器和青瓷材質居多,到了唐代之后以瓷器居多,定瓷、青花、粉彩瓷器都有,這些瓷器共同追求的就是雅致。
香薰的功能
香薰又稱熏爐、香爐,是古人用來取暖和熏香,室內熏香的習俗,最早在戰國,古人用以潔室、清潔衣被,有除濕、殺蟲、避穢,到了后來香薰成為士大夫炫耀的奢侈品了,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已經成為魏晉時期的風尚,到了隋唐時期瓷器香薰也就成為了當時貴族們的新寵,青瓷,定瓷,耀州窯都燒造瓷器香薰。
瓷器香薰不同朝代器形的演變
1.香薰薰爐瓷器制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青瓷和白瓷燒制的敞口三足或五足香爐。早期是仿造青銅器造型,基本都是博山爐的造型,及時是改進但是造型還是大同小異。
東晉褐釉瓷器香熏
東晉褐釉瓷器香熏高11.6cm,口徑5.2cm,底徑10.5cm,青灰色胎,胎質較粗;兩件香熏形制相同,器表滿施醬褐色釉。整體由熏爐,承柱和承盤組成。上部熏爐呈球形,斂口,圓唇,鼓腹,腹上部飾三角形鏤孔,分三行排列;承柱為矮圓柱體,承盤敞口,折沿,口沿較寬,直壁略外侈,平底,底有一圓孔,承盤口外刻一周弦文,上部分是承裝香料的,而下面的香盤是盛放燃燒盡的香灰的,整體造型精致玲瓏,而且非常實用。
2.隋唐時代的熏香器具更為精巧,以博山爐造型和球形鏤空香熏爐造型居多。
3.宋代熏爐的造型更加豐富多樣,各種動物性狀的熏爐紛紛出現,宋代瓷器香薰造型非常漂亮,體現了文人治國的審美。
宋代青白釉瓷器香薰
宋代青白釉瓷器香薰通高16.5、腹徑15.3、底徑10.5厘米,香薰為上下對合的球形,薰蓋布滿“火焰狀”鏤孔,以子母口與薰體結合,薰體中腹有一道凹狀弦紋。底坐束脛,高圈足、平底。胎質堅密白細,器內無釉,器外滿施青白色釉,釉色瑩潤如玉。
4.明清時代,熏爐的制作和使用進入繁盛時期,熏爐造型形制多種多樣,形制沒有了規制,各種造型層出不窮材質除了瓷器的還有玉器的、掐絲琺瑯的、銅質鎏金的、景泰藍的,材質工藝各異,但都極盡精工巧作,仍然追求香薰的雅致,幾千年都未曾改變,致使歷朝歷代留下了大量經典造型的香薰。
清康熙素三彩鏤空香熏
清康熙素三彩鏤空香熏高17厘米,面徑20厘米,面邊長7.8厘米,底徑20.3厘米,底邊長7.8厘米。熏呈八方體,下承以連燒在一起的八方束腰臺座。通體鏤空素三彩錦地開光裝飾。頂部一圓形開光內透雕“卍”字圖案。康熙素三彩香熏除八方體造型以外,也有四方體造型的。
清康熙素三彩鏤空香熏體線條硬朗,用彩素雅,是一件既美觀又實用的宮廷用具。周圍以素三彩描繪纏枝花紋。熏體八面均有上下呈弧形的長方開光,開光內均透雕錢紋,開光以外均以綠釉上涂點黑色麻點為地,八條邊棱上各繪一條螭龍。底座束腰處繪三角形幾何紋。整個畫面以黃、綠、紫彩為主,藍彩為輔。熏內素胎無釉。
粉彩瓷器仿銅質香薰
粉彩瓷器仿銅質香薰由蓋、臺、座三部分組成,蓋呈鐘式,堆貼有蟠龍紋,黃地粉彩繪云蝠紋。身呈圓筒形,鏤雕粉彩云龍紋、飛蝠紋等。臺座為方形,下部施醬釉,上金彩繪花卉紋。上部以藍彩飾回欄和臺基式紋樣,四角堆貼蹲獅,形象生動。
黃地粉彩花蝶紋香薰
黃地粉彩花蝶紋香薰 高6.5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4.8厘米 。侈口,平沿,深直腹,平底,圈足。蓋,折沿,淺直壁,平底,底心鏤錢紋氣孔。胎白致密,內壁和底施白釉,外施黃釉。粉彩描金繪畫紋飾,蓋沿,罐口邊、脛邊繪金彩弦紋。蓋面繪蝴蝶紋,器外壁繪折枝花卉紋。
清代的香薰瓷器將生活用品和裝飾完美結合,在沒有香水的古代既能凈化空氣,又能當一件精美的陳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