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紅瓷器是元代創燒的,但是由于是高溫瓷器,對氧化銅呈色劑溫度控制非常嚴格,所以元代和明初燒造的釉里紅瓷器發色不正,到了明代中后期才有真正的寶石紅釉里紅,但是隨著明末戰亂釉里紅燒造工藝失傳,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才得以逐漸恢復,樣子收藏介紹一下清代釉里紅瓷器特點,如何鑒別清代釉里紅瓷器。
釉里紅從清代康熙朝才得以恢復燒造。到了雍正朝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因為這兩父子都在景德鎮設立督陶官,所以釉里紅瓷器得以發展的這么快,到了乾隆之后釉里紅瓷器燒造已經沒有什么難度了。
康熙釉里紅瓷器特點和鑒定要點
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紅呈色有了改進,呈色紅中透紫,既無元明釉里紅的紅艷,也少有暗紅色的釉里紅或者黑色的釉里紅,只是在康熙早期釉里紅瓷器發灰紅,到了中晚期后康熙釉里紅瓷器呈色周正。
康熙早期釉里紅的色調將深濃與淺談兩種,深濃者有凝厚感,淺淡者呈粉色。自此清代的釉里紅呈色已能分出濃淡色階,這是又一個重要進步。清康熙時期釉里紅瓷器燒造已經對高溫釉下銅紅彩料的發色得了很好的控制,這是燒造技藝的提升,釉里紅瓷器呈色穩定,鮮艷明麗。
康熙仿宣德釉里紅四魚紋水丞
釉里紅四魚紋水丞,高8.3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5.3厘米。丞斂口,圓腹,臥足,形似缽。內外施青白釉,足沿無釉。外壁飾釉里紅游魚,姿態各異。外底心有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釉里紅是康熙時瓷器的重要品種之一。康熙時期瓷器有落本朝款的,也有仿前朝款的。此件水丞造型、紋飾具有康熙時期特點,細筆線條的描繪細致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涂繪就的釉里紅四魚可達明代宣德時期的水平。只是落了明代宣德款而已。這是鑒定康熙釉里紅瓷器的方法,鑒定瓷器不僅從釉色還有看器型和紋飾,通過綜合特點鑒定瓷器才科學。
雍正釉里紅的瓷器特點
釉里紅在雍正朝又稱為“寶燒紅”,制作工藝比康熙時更為精細,器物呈色穩定,色調紅艷。清雍正時期年希堯、唐英共同督理景德鎮御窯廠燒造,銅紅呈色技術更為成熟,由于釉里紅的呈色技術運用嫻熟,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釉里紅瓷器的紋飾內容較康熙時表現的題材更為廣泛,所繪紋飾均清楚明晰,造型優美,同呈色鮮亮艷麗。雍正釉里紅瓷器色彩鮮亮艷麗,紋飾清晰舒展,造型優美。雍正釉里紅瓷多以白釉為地描繪紋飾。
清雍正釉里紅海水龍紋瓶
清雍正釉里紅海水龍紋瓶瓶小口,短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收,圈足。通體以釉里紅為飾繪海水,留白暗刻大、小二龍。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瓶器形挺拔端莊,裝飾手法新穎,紅白二色交相輝映,海濤中騰躍的大小二龍,有“蒼龍教子”之寓意。清雍正釉里紅海水龍紋瓶,高35.5厘米,口徑7.2厘米,足徑13.5厘米。
清乾隆釉里紅海獸蒜頭瓶
釉里紅海獸蒜頭瓶尺寸高 25.4 cm、口徑 5.4 cm、足徑 10.3 cm,瓶口、頸有凸棱,蒜頭形口、圓唇、細長頸、溜肩、扁圓形腹,淺圈足。通體施透明釉及釉里紅圖案,口沿為荷花瓣紋及三角紋;頸上、中部各有一條寬帶紋;肩腹分界是一弦紋。
釉里紅瓷器是釉下彩品種之一,是以氧化銅為呈色劑在胎上彩繪,然后施釉,經高溫一次燒成。自元代創燒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由于銅對窯室內的氣氛要求嚴格,高溫下易揮發,因此燒成難度大。元與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穩定。明、清時燒制的釉里紅色彩穩定,且更加艷麗,有清一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釉里紅燒制最為成功。
釉里紅葫蘆瓷器,寓意子孫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