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到巔峰的時期,無論是前代繼承的瓷器品種還是大清創燒的瓷器品種在清代都沒有這種瓷器品種珍貴,備受皇家重視,這種瓷器是專供皇帝、皇后嬪妃賞玩,可見這種瓷器的稀有,這種瓷器品種就是琺瑯彩瓷器。
琺瑯彩瓷器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琺瑯彩瓷器是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宮廷控制極其嚴格,以景德鎮御窯廠白瓷胎為本,運送到宮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宮廷寫字人題寫詩句、署款,最后入炭爐經600℃左右焙燒而成。 琺瑯彩是一種模仿銅胎畫琺瑯而燒制的一種瓷器彩飾,自康熙末年創制成功以來,一直為帝后所珍愛。雍正時期琺瑯彩工藝達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這與雍正皇帝親自干預琺瑯彩器的制作密切相關。雍正皇帝對琺瑯彩器的胎體、原料、圖案、繪工、釉色要求非常嚴格,使此時期琺瑯彩器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琺瑯料是一種人工燒煉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賴從歐洲進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宮造辦處已能自煉20余種琺瑯料,而且色彩種類比進口彩料更為豐富,遂使琺瑯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多以燒造賞玩的藝術品為主,生活用器很少。從康熙至乾隆朝宮廷收藏的琺瑯器共408件,其中雍正朝琺瑯彩器有201件。
康熙琺瑯彩瓷器特點
琺瑯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創燒成功的,數量極少。康熙琺瑯彩瓷和銅胎琺瑯器一樣多作色地裝飾,少見白地畫琺瑯者。常見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等色。紋飾以纏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心加壽和開光花卉等為主,畫工嚴謹細膩,具有圖案化的效果。
康熙御制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高5.2cm,口徑11cm,足徑4.4cm。
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御制”圖章式款。
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
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2cm,口徑15.2cm,足徑5.7cm。
碗敞口,口沿下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其上以粉、藍、綠、紫、藕荷等色彩繪8朵盛開的牡丹花。碗底藍料彩方框內楷書 “康熙御制” 雙行四字印章款。
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的繪畫技法已經改變了銅胎琺瑯器規矩、呆板的風格而趨于生動寫實。其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艷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繪畫技巧充分體現出皇家宮廷御用器之精美。
琺瑯彩瓷器到雍正時發展到一個全新時期,它一改康熙琺瑯彩多在色地上畫圖案裝飾的風格,而且雍正時期的瓷胎潔白輕薄,在其上用琺瑯料直接繪畫更能突出彩料的玻璃質感和鮮艷色調,因而雍正琺瑯彩瓷大多繪于素白器上,只有少數襲用康熙時期色地裝飾,而是在白色釉地上以工筆重彩畫描繪花鳥、山水、竹石等,同時配以相應的題詩,使中國傳統畫中所講究的詩、書、畫、印畫法在琺瑯彩瓷上得到完美的體現。雍正時善以單一彩料繪畫形成畫面色調淡雅、柔和的特點。
清雍正紫紅地白梅琺瑯彩小碗
紫紅地白梅琺瑯彩小盅,清雍正,高3.5cm,口徑7.3cm,足徑2.9cm。
盅口微撇,深腹,淺圈足,足內青花雙方欄內署“雍正年制”4字楷書款。通體紫紅色地上用琺瑯彩繪白色梅花,黑色樹干。器物小巧,色彩對比鮮明,繪畫技藝高超,為雍正琺瑯彩中的精品瓷器。
乾隆帝對琺瑯彩瓷器珍愛有加,琺瑯彩瓷器的燒制數量超過康雍兩朝,造型更加豐富,瓶類就有蒜頭瓶、雙聯瓶、葫蘆瓶、雙耳瓶等,茶壺、方盒、盤、碗等器皿的數量與樣式都明顯增多。
乾隆晚期的琺瑯彩多以百花圖案為地,并在色地上以軋道工藝裝飾出各種圖案,繼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裝飾技法,風格繁縟華麗,精美異常。其圖案裝飾一改雍正時期琺瑯彩所表現的清秀風格,和同時期的粉彩瓷器在裝飾藝術方面基本類同。
清乾隆時期玻璃胎畫琺瑯彩花卉紋瓶
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古代彩瓷工藝臻達頂峰時期的產物,是經過中國幾千年瓷器發展的結果,雖然是瓷器,但是更多的是體現了中國藝術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