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古稱巨鹿窯,相傳為柴榮的官窯,1918年,民國直隸省巨鹿縣巨鹿人掘井自救,意外挖出了被淹埋在地下6米,已淹沒長達810年的宋代巨鹿古城解開了磁州窯神秘的面紗。磁州窯窯址位有兩處,一是分布磁縣的觀臺鎮一帶,另一處就是風景區內南響堂寺下的彭城鎮到臨水鎮,其面積約十平方華里。1996年11月,磁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后又于2004年建成富田遺址博物館。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漢族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臺鎮與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窯的胎體使用的是當地一種比較特殊的高嶺土,結構較疏松,淘煉不細,顆粒粗,常有未燒透的孔隙和鐵質斑點,含鋁量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鐵、鈦等著色雜質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堿、缸土、籠土、黃土(黑藥土)、紫木節、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長石等。
磁州窯瓷器的胎質有兩種,一是胎質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是胎質粗松,呈紅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覺不是很重,而民國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堅硬偏厚重。磁州窯的制坯技藝也豐富多樣,有雕塑、拉坯、盤條、印坯等技法。磁州窯還往往使用化妝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妝土最早為白色優質瓷土制成的泥漿,是為了適應粗瓷細作,掩飾胎體表面的凹凸不平,從而提高瓷器的外觀質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現了有色化妝土。
從館藏陶瓷枕來看,白釉黑花臥女枕,其赭黃色衣衫即施了一層赭黃色化妝土,上繪黑花,再施透明釉燒制而成。
釉下彩繪
磁州窯的裝飾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繪,即用毛筆醮釉料在胎體上繪制花紋。這時期的紋飾題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大部分是來源于民間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和人物故事,生動親切,情趣濃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現了當時人民群眾傳統的審美觀念。
布局上以傳統的中國畫寫意手法結合圖案變化特點,畫面既簡潔又生動。同時還借鑒其它姐妹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金銀器、漆器和織繡工藝對磁州窯的彩繪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磁州窯始燒于北朝,興于隋唐,臻于宋金元,由明清延續生產至今。北朝時期主要有臨水、北賈壁和曹村等窯場。隋唐時期臨水窯是中心窯場,觀臺、彭城等窯場均是受其影響發展起來的。宋金時期觀臺窯和彭城、臨水等窯長期并存。金元時期臨水窯不僅生產白地黑花瓷,而且其紅綠彩瓷及印花白瓷(仿定瓷)則為觀臺窯所不及。漳河北岸的觀臺窯因為品種繁多、裝飾技法豐富及紋飾精美,所以最具有代表性。
元末明初之際,漳河改道遂致觀臺窯停燒,彭城、臨水等窯后來居上。時人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是既生產日用瓷,又生產官用瓷的窯場。金元時期,北方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磁州窯為中心的瓷窯體系。元代延佑年間,泰國素可泰王朝宋家洛窯也生產與磁州窯風格相若的宋家洛陶瓷,使中華傳統文化與泰國社會完美融合。
磁州窯款識
磁州窯瓷器是北方最大的民窯,所以題寫年款的不多,傳世所見最早紀年款磁州窯瓷是署“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于沙陽”(1023年)銘款,傳世品有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于沙陽”銘款白釉黑彩長方虎紋枕,墨書紀年銘款有“宣和二年”(1120年)等。在各類題句款識中,常見有詩詞、俗諺、對聯、警句及格言,如宋磁州窯白釉黑彩“見賢思齊”銘款枕,其文字書法筆筆中鋒。堂名款也是磁州窯的一大特色,如“百忍堂”“仁和館” 及“太平館”等。姓氏款見于各式瓷枕上,如 “ 劉家造”“花瓶劉家造”“滏陽陳家造”“陳家獅枕”和“王家造”等。
另外,在磁州窯瓷枕上題寫“福”“壽”“德”“祿”或“福祿”“福德”等銘款則寓意吉祥。
古窯廠作坊
明代瓷窯
清代磁州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