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嘉縣甌窯窯址共有50多處,主要分布在楠溪江流域,采集的瓷片有青釉、黑釉、白釉、褐彩和青釉點彩等5種,初步確定瓷窯燒制時間始于漢代,迄于明末,從未間斷。
一、漢代至三國窯址
主要分布在楠溪江下游甌北羅東、蘆田等地區,以箬岙山、小墳山、殿嶺山窯址為主,為國內東漢時期創燒青瓷的典型窯址之一,主要器物有瓿、罐、碗、缽等(圖一)。
罐:分平唇直口、卷唇敞口二種。器物大都是雙直系,胎質白中泛灰,致密堅硬;釉色有青中帶灰和青中泛黃等;器表素面,或拍印幾何紋,或刻畫弦紋、水波紋等。
碗:計三式。Ⅰ式:深腹,平底,灰色胎。施豆青釉。Ⅱ式:敞口,斜腹,平底(微內凹),施青色釉,釉層龜裂明顯,易剝落。Ⅲ式:淺腹,平底,內底微凸,外壁近口沿處飾有弦紋。
缽:直口,深腹,平底,微內凹,施青釉,胎骨堅硬,呈灰白色,腹部拍印花草紋。
瓿:平唇,斂口,胎壁細膩、堅硬,多呈灰色,少數呈紫或灰白,胎壁拍印有蝶紋、網紋、三角紋、杉葉紋、窗欞紋和斜格紋,施略帶褐色的黑釉。
窯具:有墩形喇叭口墊座、斜底筒形墊座、二足墊座、三足支座和盂形齒口支座等5種。座壁設有對流的透氣孔,二者均用明火疊燒。
窯床:在箬岙山后背窯址中發現一處,斷面寬約2米,高約1.5米,窯壁用黏土做成,有明顯燒結面(窯汗),窯底傾斜度約21°,底鋪砂層,厚約31.5厘米,砂層中也有幾層燒結面。
二、兩晉至六朝窯址
主要分布在甌北蘆田村夏甓山,面積約1000平方米,外露瓷片積堆層長3米,寬1.5米,厚1米,1958年發現。器物標本有罐、硯、盤口壺、雞頭壺、盤、缸、碗、碟、水注等(圖二1、2、3、4、5)。
罐:計五式。Ⅰ式:方唇,斂口,上腹珠圓,下腹斜內收至底,平底,肩部置四系。Ⅱ式:折沿,斂口,短頸,球腹,平底,肩部置橋形雙系。Ⅲ式:平唇,直口,斜肩,圓腹,平底。Ⅳ式:棱形唇,置雙系。Ⅴ式:敞口,斜肩,鼓圓腹。
硯:圓形,斂口,薄唇,折沿,平底,下置獅首形或羊蹄形支丁四只,足上點有褐色彩,外壁施釉,底面釉下有“文苑山者”四字,褐色行書體。
盤口壺:棱形唇,折沿,斂口,直頸,平溜肩,圓球腹,平底。
雞頭壺:盤口薄唇,矮頸,斜溜肩,圓球腹,平底(微內凹),腹間置橋形雙系和雞首形流,腹和肩之間飾一道凹弦紋。
缸:斂口,平唇,折沿,圓腹,平底(微內凹),外壁近口沿處飾二道凸弦紋。
盤:斂口,翻唇,圓腹,同心圓,上腹外壁飾四道弦紋。
碗:斂口和敞口二式,棱形唇洗,圓腹,平底(微內凹)。
碟:斂口和敞口二式,圓腹,平底(微內凹)。
水注:敞口,短唇,球腹,假圈足。
器物大多施青色釉,其余為醬黑和黑色釉,青中閃土黃、青綠,或青中閃醬褐色,釉下有龜裂紋。器物的口部、腹部施有點彩,盤、洗、碗、碟施釉不到底。胎骨薄,色灰白,質堅細膩。窯具有墊具、間隔具二種。
三、隋唐至五代窯址
主要分布在甌北坦頭墳山、啟灶墳山、羅東箬隆后背山等地區,其中以啟灶墳山最為典型。啟灶窯址位于甌北啟灶村墳山南麓,面積約800平方米。1982年發現,1983年公布為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為配合甬臺溫鐵路的建設,2005年省、市、縣文物部門聯合對該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經過對出土的大量瓷片和窯具標本的整理,發現該窯主要生產碗類等日用器皿(圖三1、2、3、4、5、6)。其余品種有盆、盤、碟、缽、燈盞、盂、壺、瓶、罐等,這些品種的產品數量并不多,但大都質量較高,釉色精美,造型規整。有些產品的器型,是甌窯以前沒有發現過的。產品的釉色以偏青為主,少量產品,施滿釉,釉色純正,青中偏黃,類似越窯中的“精品”。產品的裝飾以刻畫為主,內容主要是荷葉蓮花,全部都在器物內壁。也就是說,主要見于盆、碗、盤和碟上,不見于罐、壺等類上。流暢的線條,一兩條小魚游戲在荷葉蓮花間,使得這些產品具有很濃的生活氣息。它們在全部產品中所占比例極小,應是該窯的精品。在盆、缽、罐等器類中,還可見用褐釉點彩裝飾口沿、腹部、器耳等部位。
在裝燒工藝上,該窯已使用匣缽。在一個匣缽里往往盛有十多件瓷器,器物之間用泥點間隔。但應該也有不用匣缽,而是明火裝燒的。證據就是所發現的匣缽體積都不大,無法容納所出的較大件的器物,如罐、大盆等。為了節省空間,多燒產品,窯工們往往在罐等大口器物里放置小件器物。
墊具按形狀分有三種,筒形、束腰形和餅形。前二種是墊在窯床上的支座;后一種可能是墊器物用的。
四、宋元至明代窯址
窯址較多,楠溪江上下游、甌江下游北岸以及西溪流域都有發現,器物有碗、罐、洗、尊、壺、盞、藥缽、高足杯和三足爐等(圖四)。
碗:分三式。Ⅰ式:敞口,斜腹,圈足;Ⅱ式:敞口,內心橢圓形,圈足;Ⅲ式:敞口,斜腹,圈足。
罐:分二式。Ⅰ式:小口短頸,斜肩,圓腹,平底,肩部置雙系。Ⅱ式:敞口,短頸,斜肩,圓鼓腹,平底,假圈足。
洗:斂口,上腹直,下腹斜收,平底。
尊 :敞口,斜腹,假圈足。
壺:分二式。Ⅰ式:敞口,斜肩,球腹,圈足,腹部置圓管形流和拱形。Ⅱ式:平唇,敞口,廣肩,扁圓腹,平底,假圈足,上腹置一流。
盤:平沿翻唇,腹斜,矮圈足。
盞:斂口,圓腹,平底。
藥缽 :斂口,圓腹,平沿,平底,胎壁外置一圓形把手。
高足杯:敞口,斜腹,高足,直壁,喇叭形足,杯底紋飾有菊花紋。
壺:斜肩,扁圓腹。流置肩、腹相接處,腹外壁飾一組如意頭紋。
三足爐:折唇,斂口,直腹,圜底,下置三乳釘足,胎外飾凹凸弦紋。
以上器物釉色分褐、醬、青灰、豆青、醬黑和青釉褐彩等6種;胎質細膩,灰中偏白,紋飾有蓮瓣、水草、荷花、凹紋、圓圈紋和弦紋等。在巖頭渡頭山窯址產品中,碗內底劃有章款。
窯具有墊餅、支座、匣缽、墊圈和研缽、研臼等。支座成鼻形,匣缸直壁,平面內凹。
從以上表述可見,永嘉楠溪江下游地區是甌窯的核心分布區,其甌窯窯址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其一是出現時期最早,持續時間較長。永嘉的窯址從漢代開始(據現有標本考證,有可能更早),歷六朝至唐宋,與整個甌窯的生產相始終,這是其他地區所絕無僅有的,尤其是創燒時期的漢代和六朝窯址,幾乎全部分布在永嘉,對于探索甌窯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其二是窯址分布密集,生產規模龐大。在楠溪江下游的甌北蘆田一帶,密集地分布著幾十處窯址,部分窯址分布范圍大,產品堆積層厚,從龍下、啟灶等窯址發掘情況來看,幾乎為純瓷片堆積,說明其生產具有相當大的規模。
其三是器型種類繁多,序列相當完整。永嘉是甌窯的發源地,也是甌窯的中心產區。甌窯產品主要有雞首壺、執壺、各種壺、罐、盤口壺、谷倉罐、盆、硯臺、瓶、井、雞籠、豬圈、燋斗、碗、盤、碟、盂等等,制作規整,造型端莊,工藝嫻熟,裝飾上以密集的褐彩與大塊的彩斑為特色。而以上產品均可以從永嘉的窯址中找到相應的標本或器物。
其四是位置得天獨厚,產品質量很高。甌窯窯床選擇的地理位置均在楠溪江邊或楠溪江支流的溪邊,交通便利,背靠群山,燃料豐富,窯床筑在比較平穩的小山坡一側,形似龍窯,窯壁早、中期用黏土,后期用匣缽砌成墻體,窯頂則用磚砌成拱形。這種窯床依山而筑,似一條臥龍自上而下,最低的一端為火膛,最高的一端開排煙孔,中段為窯室,膛內風通火旺,所以燒出的產品質量很高。如:東漢時期的青瓷產品,釉的玻化程度良好,燒成溫度在1300℃以上;色多為淡青,釉面光亮明快,薄而透明,胎釉結合牢固;胎為高嶺土,呈灰白色,堅硬致密,不吸水,完全具備真正瓷的特點。
浙江永嘉陶瓷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的先民已能燒制陶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開始燒造印紋陶。溫州地區的瓷窯,后人稱之為甌窯。甌窯基本窯型為龍窯,依山而建,如臥龍自下而上。底端為火膛,頂端開排煙孔,中段為窯室,隔數米設置投柴孔,保持火力快速均勻。甌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著名瓷窯之一,是永嘉作為千年古縣的實物見證,因此永嘉窯址是甌窯的集中代表,它的調查研究對于深入探索甌窯的面貌、發展歷史、學術價值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甌窯青釉瓜形帶蓋小執壺
年代: 五代;尺寸: 通高11.6、口徑2.7、底徑6.2厘米;質地: 瓷;來源: 溫州市郊錦山出土;內容: 斗笠形蓋,母口,頂有小圓鈕。壺直口,八瓣瓜棱球形腹,喇叭形高圈足。腹部一側置圓曲長流,流口高過蓋頂,流穿過一與腹部相接的圓環,圓環外堆塑兩手呈合抱圓環狀;與流成直角處置圓形寬鋬,鋬上端堆塑一蟬,鋬面飾二道…
·甌窯青釉杯口執壺
年代: 五代;尺寸: 通高21.8、口徑5.8、底徑7.8厘米;質地: 瓷;來源: 溫州市郊錦山出土;內容: 蓋內有子口,柱鈕,弧面。壺杯形口,細頸,球形腹,平底。肩部一側置弧形長流,對側置扁曲條形鋬,鋬上端與杯口相連,鋬面模印草葉紋。蓋口沿和壺口沿各有二孔供穿繩系蓋。胎呈灰白色,致密堅硬。通體施淡青黃釉,釉層勻凈
·甌窯青釉刻魚紋瓜棱執壺
年代: 唐代;尺寸: 高15.7、口徑6.5、底徑6.5厘米;質地: 瓷;來源: 溫州市郊楊府山出土;內容: 喇叭口,束頸,斜肩,橢圓形瓜棱腹,淺圈足。肩部一側置八棱形長弧流,對側置扁平曲鋬。肩部飾一道凸棱;肩腹至脛部以瓜棱凹線為界劃四條大魚紋,魚頭朝上,魚尾向下,兩兩對稱,線條淺細流暢;脛部飾二道弦紋。胎呈灰白色,…
·甌窯青釉褐彩雙系罐
年代: 唐代;尺寸: 高11.6、口徑7.9、底徑7.8厘米;質地: 瓷;來源: 1986年5月17日溫州市郊錦山出土;內容: 直口微外侈,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成筒形腹,平底,肩部豎置對稱柿蒂形系。口沿至腹部對稱繪飾兩大塊褐彩斑。胎呈灰白色,胎質細膩,致密堅硬。器內外施淡灰綠釉,釉層勻凈透明,滋潤晶瑩,光亮如新,釉面開細…
·甌窯青釉褐彩瓜形蓋罐
年代: 南朝;尺寸: 高17.2、口徑10、底徑10.5厘米;質地: 瓷;來源: 溫州市區翠微山出土;內容: 整體呈瓜形。蓋內有子口,瓜蒂形鈕,弧面,鈕飾褐色彩斑,蓋面繪飾六條褐彩長條紋。罐斂口,圓鼓腹,假圈足,內凹底。上腹飾二道弦紋,下腹飾五道等距弦紋,整個腹部繪飾七條褐彩長條紋。胎呈淺灰色,致密堅硬。除底外通體施…
·甌窯虎形燈座
年代: 東晉;尺寸: 通高30.1厘米;質地: 瓷;來源: 永嘉縣礁下山出土;內容: 器呈仰首跪臥虎形,怒目裂齒,豎耳高鼻,鼻下有須,器身肥胖,卷尾,背負一中空竹節狀圓管,點燈時放一燈盞于圓管上。淺灰胎,質地堅硬。通體施青黃釉,惜大部分脫落。該燈座造型設計獨特精巧,巧妙利用虎身使用其重心下垂,集實用性與藝術…
·甌窯黑釉四系盤口壺
年代: 東晉;尺寸: 高24.5、口徑11.6、底徑14.5厘米;質地: 瓷;來源: 溫州市雙嶼雨傘寺3號墓出土;內容: 淺盤口,束頸,溜肩,折腹,平底內凹。肩部橫置四對稱環形系,并飾兩道弦紋。胎呈淺灰色,胎體厚重,致密堅硬。通體施黑釉,釉厚處色黑如漆,釉面開細碎紋片,外壁施釉不及底,露胎處呈紅褐色。
·甌窯青釉點彩蓋罐
年代: 東晉升平三年;尺寸: 通高8.5、蓋面直徑9.2、底徑6.7厘米;質地: 瓷;來源: 溫州市雙嶼雨傘寺升平三年墓出土;內容: 平蓋有鈕,罐直口,扁圓腹,平底內凹,肩置四泥條橫系。蓋邊和罐口飾弦紋。蓋面以褐彩點成十字形,肩部點一周褐彩斑點,四系上下均點兩點褐彩,褐彩裝飾新穎別致。胎呈灰白色,胎質細密。通體施…
·甌窯青釉辟邪燭臺
年代: 西晉;尺寸: 高8.6、長12.5、寬6厘米;質地: 瓷;來源: 溫州市郊太平嶺出土;內容: 燭臺為跪臥獅形,昂首挺胸,怒目裂齒,兩耳豎立,長須髯髯,背毛紛披,體毛倒卷,尾如蒲扇緊貼臀部,背部置一圓形插管。胎呈灰白色,胎質細膩。通體施青黃色釉,勻凈晶瑩。捏塑、浮雕與細密線條刻劃綜合運用,生動刻畫出辟邪威風凜…
·甌窯青釉水井
年代: 西晉元康元年;尺寸: 高14、口徑9.5、底徑11.5厘米;質地: 瓷;來源: 平陽縣鰲江種玉橫河西晉元康元年墓出土;內容: 器呈平沿斂口,斜肩,圓筒狀直腹,平底內凹。口沿印飾斜方格網紋。肩部堆塑一周連續V形繩紋和一道環腹繩紋。轉折處飾乳釘,近口沿處鏤五圓孔。胎呈淡灰白色,胎質細密。釉為淡灰綠色,有流釉現…
·甌窯青釉狗圈
年代: 西晉元康元年;尺寸: 高5.5,口徑10.5,底徑6厘米;質地: 瓷;來源: 平陽縣鰲江種玉橫河西晉元康元年墓出土;內容: 圈為盤狀,直口直壁,上腹飾凸棱三道;圈內匍伏一犬,抬頭,注視前方,耷耳,曲身,卷尾,四肢匍匐。狗首修復。胎呈灰色,施青灰釉。
·甌窯青釉豬圈
年代: 西晉元康元年;尺寸: 通高4.8、直徑12厘米;質地: 瓷;來源: 平陽縣鰲江種玉橫河西晉元康元年墓出土;內容: 器呈圓形,周邊設條形柵欄,內底飾二周弦紋。圈內飼二肥豬就食于長方形槽。豬聳鬃立耳,卷尾收臀,前腿分開,后腳蹬地,形象逼真,維妙維肖。胎呈淺灰白色,胎質細密。釉為淡灰青色,釉層略厚,胎釉結合…
·甌窯青釉雞籠
年代: 西晉元康元年;尺寸: 高6.5、長11、寬9厘米;質地: 瓷;來源: 平陽縣鰲江種玉橫河西晉元康元年墓出土;內容: 銀錠形底座,上罩鏤空半片筒形籠;兩端平直,劃飾斜方格紋;一端下開半片圓形門,另端密閉;籠內外各塑一雞,頂部應塑有一雞,胎呈淡灰白色,胎質細密。通體施淡灰綠釉,釉層薄勻。
·甌窯青釉灶
年代: 西晉元康元年;尺寸: 高12.6、長20.5、寬14.4厘米;質地: 瓷;來源: 平陽縣鰲江種玉橫河西晉元康元年墓出土;內容: 器形呈船首狀。灶面呈銳三角形,開兩個灶眼,上置一釜一甗;一端平直,開一方形火門;另端較尖,上翹,開一排氣孔。無底。胎呈淡灰白色,胎質細密。內外施淡灰青釉,釉層薄,有流釉現象;施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