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是彩瓷瓷器品種之一,是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琺瑯彩瓷器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故宮里收藏了很多精美的以胭脂紅、蛋黃及藍色作地琺瑯彩瓷器碗。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以紅、藍、綠、粉、藕荷等色繪盛開的纏枝牡丹花紋。碗底藍料方框內楷書“康熙御制” 雙行四字印章款。
琺瑯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于當時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經問世就秘藏于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琺瑯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精選細胎白瓷,運京后再由造辦處琺瑯作畫師遵照御旨畫彩,經爐火低溫烘烤而成。由于康熙時期琺瑯料依賴于進口,故造價較昂貴,琺瑯器的生產數量十分有限。此碗屬康熙琺瑯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莊,畫工嚴謹,色彩艷麗,制作技藝已十分成熟。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8cm,口徑15cm,足徑6cm。
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御制”圖章式款。
琺瑯彩瓷器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新瓷器品種。琺瑯彩盛于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制,解運至京后,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于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此碗在寶石藍地色的襯托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瑯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高5.2cm,口徑11cm,足徑4.4cm。
黃地牡丹紋琺瑯彩瓷器碗
黃地牡丹紋琺瑯彩瓷器碗敞口,口沿下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其上以粉、藍、綠、紫、藕荷等色彩繪8朵盛開的牡丹花。碗底藍料彩方框內楷書 “康熙御制” 雙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琺瑯彩瓷和銅胎琺瑯器一樣多作色地裝飾,少見白地畫琺瑯者。常見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等色。紋飾以纏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心加壽和開光花卉等為主,畫工嚴謹細膩,具有圖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繪畫技法已經改變了銅胎琺瑯器規矩、呆板的風格而趨于生動寫實。其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艷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繪畫技巧充分體現出皇家宮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琺瑯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創燒成功的,數量極少,傳世品十分罕見,尤顯其珍貴。
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2cm,口徑15.2cm,足徑5.7cm。
琺瑯彩梅花牡丹紋碗
琺瑯彩梅花牡丹紋碗撇口,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以琺瑯彩描繪梅花兩株,枝干蒼老虬勁,設色嬌艷。樹下牡丹花朵怒放。一側墨彩題“百囀千聲隨意好,琪花瓊草逐時新”七言詩句。引首鈐閑章“先春”,末尾鈐閑章“壽古”、“香清”。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雙方欄。
此碗圖案描繪細致入微,設色清雅,令人賞心悅目。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案記載,琺瑯彩瓷器的畫匠多出自供奉于內廷的如意館畫師,雍正朝有戴恒、鄒文玉、唐岱、賀金昆、宋三吉、焦國俞等。正是畫工的精湛技藝和非凡的藝術修養,方使琺瑯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藝術成就。
琺瑯彩梅花牡丹紋碗,清雍正,高6.9cm,口徑14.6cm,足徑6cm。
淡黃地琺瑯彩蘭石紋碗
淡黃地琺瑯彩蘭石紋碗撇口,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黃釉地上繪洞石蘭花圖。一側以黑彩題寫“云深瓊島開仙徑,春暖芝蘭花自香”七言詩句,引首鈐“佳麗”,句末鈐“金成”、“旭映”三枚胭脂彩篆體閑章。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雙方欄。
此碗造型優美,繪畫精細,堪稱詩、書、畫、印俱佳的精品。
清雍正早期琺瑯彩瓷器雖沿襲康熙時在色地上繪花卉的做法,但逐步加繪雀鳥,而后新增各種不同的山石花鳥題材,更配以詩句、印章。后期逐漸脫離銅胎畫琺瑯的影響,發展成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白地琺瑯彩瓷,形成雍正朝獨特的儒雅風格。
淡黃地琺瑯彩蘭石紋碗,清雍正,高5.2cm,口徑10.3cm,足徑4cm。
黃地琺瑯彩梅花紋碗
黃地琺瑯彩梅花紋碗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內壁白釉無紋飾。外壁施黃彩地,純凈無瑕,上繪梅花一株,虬枝橫斜,紅、白兩色梅花嬌美艷麗,一側題五言詩:“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詩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壽古”、“香清”二印。底足內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琺瑯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創燒后一直被視為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深受歷代皇帝的珍愛。雍正時,琺瑯彩瓷的燒制更為皇帝重視,燒制時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親王的主持下,分別于清宮造辦處、圓明園造辦處及怡親王府三處設窯燒制。其繪畫多出于清宮如意館畫師之手,精妙絕倫,形成了融詩、書、畫為一體的藝術風格,使琺瑯彩工藝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琺瑯彩的色地裝飾手法,與繪畫相結合,設色艷麗,繪畫精細。
黃地琺瑯彩梅花紋碗,高6.2cm,口徑12cm,足徑4.6cm。
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
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高6.6cm,口徑14.5cm,足徑6cm。
弧壁,圈足,底有藍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體極薄,屬于半脫胎,內外釉白如雪,瑩潤如玉。碗外壁一側繪雉雞牡丹花,另一側題墨彩詩句,色彩鮮艷雅逸,畫法精工絕倫。畫面中心是一雄雉雞,在山石牡丹叢中尋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絨光如絹,絢爛奪目。雉雞的頭頸是滕黃色,背部藍綠相間,腹腿鐵紅,尾羽赭褐色。周圍的山石花草以粉紅、藕荷、杏黃、淡黃、水綠等嬌嫩顏色相襯托,直如一幅工筆花鳥畫般美妙動人。又配五言行草書體詩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結繡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麗”及“金成”、“旭映”。
琺瑯彩瓷亦稱“瓷胎畫琺瑯”,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燒造成功,雍正時得到極大發展,自乾隆以后衰落。雖然僅存七十余年,但將中國古代彩瓷發展到頂峰,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絕倫,聞名于世的彩瓷佳作,雉雞牡丹紋琺瑯彩瓷器碗便是其中之一。
畫琺瑯花果紋綠色碗
碗通體淺綠色,銅鍍金口沿,有圈足,銅鍍金足沿。口沿下飾藍色如意云頭紋一周,碗外壁飾彩色的折枝花卉、果實和飛舞的蝴蝶。
此碗原藏紫禁城乾隆花園遂初堂內,制作時代應為清晚期。故宮藏傳世的清晚期畫琺瑯器物,因當時宮廷琺瑯作的裁撤,所用多從民間采辦。總體風格基本一致,一般體量較小,胎體輕薄,釉料不夠細膩,色彩的純正度也有所欠缺。
畫琺瑯花果紋綠色碗,清晚期,高8.3cm,口徑18.5cm,足徑7.5cm。清宮收藏。
胭脂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紋碗
琺瑯彩瓷器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無紋飾,外壁在澀胎上以胭脂紅彩作地,設三個花形開光,開光之間隔以折枝花紋。三個開光內均以黃料彩作地,各繪牡丹花一朵。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胭脂紅彩楷體“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圍雙方框,框線外粗內細。牡丹花以工筆技法繪就,極具寫實感。
胭脂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紋碗采用開光技法裝飾是康熙琺瑯彩瓷器的特點之一,這種技法可以使所表現的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胭脂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紋碗,清康熙,高7cm,口徑14.8cm,足徑5.7cm。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多,還有一類特有的在宜興紫砂胎上畫琺瑯彩的器物。
琺瑯料是一種人工燒煉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賴從歐洲進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宮造辦處已能自煉20余種琺瑯料,而且色彩種類比進口彩料更為豐富,遂使琺瑯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琺瑯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據檔案記載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宮廷檔案記載和琺瑯彩瓷器原盛匣之標識,琺瑯彩瓷器之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琺瑯彩瓷器是專供帝后玩賞的藝術品,宮廷控制極為嚴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運送到宮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宮廷寫字人題寫詩句、署款,最后入炭爐經600℃左右焙燒而成。
典型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器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珍品,是中國古代彩瓷工藝臻達頂峰時期的產物。那些形狀看似普通的琺瑯彩盤、碗、瓶等,已擺脫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純屬能給人們視覺帶來美的享受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