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是位于山西襄汾的新石器時期的古代遺址,發現了規模巨大的城址,和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觀像臺及明顯具有暴力色彩的特殊現象。陶寺遺址出土禮器種類齊全,等級嚴密,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陶寺遺址考古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1978—1985年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發現墓葬1000余座,及灰坑、陶窯、房址等遺跡。出土一批陶、石、骨、玉質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房址多為窯洞式,少數為白灰面居室。大型墓葬發掘 6座,呈南北排列,稍有錯落。
陶寺遺址文化遺存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主要特點是:陶器為手制,陶胎較粗厚,器壁厚薄不勻稱,陶色雜,紋飾多是藍紋,繩紋次之;器形主要有夾砂盆形鼎、尖底罐、深腹罐、高領雙耳罐、淺腹盆、假圈足碗、寬沿盤。中期陶器以灰陶為大宗,其中夾砂灰陶是泥質灰陶數量的一倍多,紋飾以繩紋為主。陶器手法以手制為主,兼有輪制和模制,器皿主要有釜灶、圈足罐、折肩罐、雙腹盆、碗、杯等。晚期陶器中泥質灰陶數量增多,繩紋數量下降,籃紋數量盛行。陶器較薄,器壁厚薄較勻稱,器形較規則,雜色陶很少,絕大部分為火候較高的灰陶和磨光黑陶;紋飾主要是籃紋和繩紋。器形主要為各種形態的陶鬲、以及甑、簋、縷孔圈足罐、盆、碗、杯等。
【考古發現】山西陶寺遺址
來源: 瀏覽 1797 次
更多關于 【考古發現】山西陶寺遺址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