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村磚雕金墓是宋金時期的磚雕墓葬,是段氏家族墓葬,1953年馬家村村民段氏兄弟初次發現,1973年后開始考古發掘馬村磚雕金墓。馬村磚雕金墓是四合院結構的古代墓葬,馬村共考古發現了14座宋金磚雕墓群因此有北京有個十三陵,稷山有個十四陵的說法。
馬村磚雕金墓位于山西省稷山縣城西4公里的馬村,1979年因14座磚雕墓的發現,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聞名于世。2001年,馬村磚雕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村磚雕金墓的《段楫預修墓記》記載了有段先,上祖先,嫡字諱先的字樣,說明了墓主人是段氏家族墓葬群。
稷山段氏藥膳世家歷經唐、宋、金三個朝代,持續興盛了300多年,段家世世代代珍藏著兩塊方磚,磚上刻有著:“據父傳曰:上祖先,嫡字諱先,箸(著)有貫通食補方一冊,上行宋太宗年間,救人濟世,康人益壽,方圓數百里婦孺皆知也。孰料貫通如餌,官索夷掠,實難保之。故刻磚四塊,擇方于其上,分付二子,預留后人繼之矣。秘方有《貫通食補湯方》、《貫通宴鍋湯方》和《貫通婦疾湯方》等,并刻有:八卦、洛書與人體部位對應關系及數理調養圖,特別是還刻有段祖三銘,分別是《段祖善銘》:孝養家,食養生,戲養神。《段祖倫銘》:和家,睦鄰,容人。《段祖醫銘》:萬物有吉亦有兇,萬物有兇亦有吉;萬藥養人亦傷人,萬藥救人亦毒人;人食五谷染百病,世間萬物可療疾。
段氏先祖,自大唐年間即從事醫術研究,注重食療食補。歷經幾代人的努力,食補食療自成一家,至宋代有一先祖名叫段先,根據河圖、洛書之玄機,陰陽八卦之原理,確定了“貫通經絡,平衡陰陽,藥膳固本,是保障健康、延年益壽的根本”理念,將家傳驗方、奇方收集整理,編著《貫通食補湯方》一冊,以此濟世救人,方圓數百里婦孺皆知,民間譽為“段不老”。趙匡胤千里送京娘途中,偶食段氏藥膳貫通宴鍋,品飲貫通湯酒,頓覺寒去而疲消,竅開而氣爽,常思不忘。趙匡胤登基后,下河東平叛獲勝,犒勞將士,特邀段氏先祖制作宴鍋、湯酒,君臣交口稱贊。由此,段氏藥膳世家名滿朝野,醫術事業發展到鼎盛時期,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可以確證,締造了如此無與倫比的宋金墓群的段氏家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輝煌的藥膳世家。段氏藥膳世家唐、宋、金時期連續興盛三百多年,救人濟世、康人益壽、婦孺皆知。段氏先祖嚴格遵守家規家道家風和祖訓,給后人留下了“三善”文化,同時也凝練了“三善”思想,總結了貫通理論,旨在教育世人,意在天下太平。
“三善文化”即:孝養家,食養生,戲養神。“孝養家”是基礎,是第一層次。因為一個家的延續和正常維系,“孝道”至關重要。《孝經》教導我們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其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在子孫繁衍、家族和睦的前提下,如何能保持長久,自然就進入到了第二個層次,即“食養生”。所謂“飲食,養生之急務,豈能廢置,但得其正則吉也。”而“孝養家”與“食養生”又是緊密聯系,不可偏廢。不過這僅僅是最基本的兩個層次,它還不能解決精神方面的問題,于是就進入了第三個層次——“戲養神”。通過觀劇,人們可以釋放日常的辛勞,可以在劇中實現自己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理想,也可以消解因社會和家庭矛盾帶來的諸多不快,抑或可以在古往今來的再現和暢游中了解歷史、反觀人生,是個人心靈得到最大限度的慰藉。于是乎,在“戲”的滋養中,“神”得到了升華。
說到底,人活的就是一個文化,孝道、中醫和戲劇是中國的三大國粹。
段氏后人世代相傳兩塊方磚,這收藏的兩塊磚雕很快引起了考古界、文化界和中醫藥界各方面專家的關注。另外,還收藏了三幅古畫。第一幅《宋王義緣佳話圖》,是趙匡胤千里送江娘特寫過程全圖。第二幅《太祖慶功宴將圖》,是宋太祖平定河東叛亂后犒勞將士的情景。第三幅是《河東民樂康壽圖》,顯示了在霍州、蒲州、絳州、潞州等地段氏家族藥膳酒店生意火爆的情形。
通過對有關史志文獻資料的查閱研究,進一步確證了段氏藥膳世家的定位:在宋代,被譽為“《清明上河圖》文字版”的《東京夢華錄》,記述有汴京御街上的規模最大的幾家酒樓飯館,其中特別點出“北食則‘段家熬物’最為屈指,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甚或通宵不絕,飲客常至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