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陶俑有各行各業的人物陶俑,有仕女俑,有湖人俑,有官俑等。俑是中國古代用來代活人殉葬的偶人。始見于春秋時期,戰國以后,殉俑之風日趨興盛,清初以后消失。俑之質地以陶、木、石為主。形象有奴仆、樂舞態、持儀仗者等。傳統考古學也將鞍馬、庖廚用具、建筑模型涵納其中。俑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彩胡人俑,唐,高70cm,寬34.3cm。
俑頭戴幞頭,高鼻深目,滿臉胡須。身穿翻領衣,腰系帶,足登高靴,雙手作握韁繩姿勢,似在牽駱駝或牽馬。唐墓中的胡人很多與牽駝有關。杜甫《寓目》詩有:“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反映的正是胡人擅長馴養駱駝這一實際生活。
三彩天王俑,唐,高84cm,寬28cm。
天王頭綰發髻,濃眉大眼,闊口,八字胡須,身穿鎧甲,鎧甲塑造的真實細膩。天王雙足踏立在臥牛之上,右手叉腰,左手持物(原物已失)。以黃、白、綠色為主,色彩鮮艷明快。
天王本是佛教中的護法神衹,這里被移到世俗中間,起鎮守墓室之作用。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發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胡須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兇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于腰際。足蹬高靴,直立于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制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三彩文官俑,唐,高72cm。
文官俑頭戴小冠,著寬袍大衣,外罩裲襠,腳穿如意頭云履,雙臂抱于胸前。釉色以褐、綠、白為主。
唐朝葬俗中,人死后多隨葬各種明器,地位較高的隨葬常達數百件,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鎮墓獸為常見明器。文官俑多長袍大袖,雙手拱立,神情肅穆莊重。
三彩文吏俑,唐,高102.2cm,寬25cm。
文吏俑眉毛、眼睛、胡須皆墨繪,上穿寬袖衣,下著裳,外穿裲襠,足登如意頭云履,雙手交握,中有長方形孔,推測為插笏板之用。足下為臺座。
裲襠,也稱“兩當”,其一當胸,其一當背。隋唐時期武士多穿帶甲之裲襠,以為防御身體之用,文吏之裲襠多不帶甲。
陶彩繪女舞俑,唐,高21.5cm,寬11cm。
女舞俑上穿翻領半袖衫,下著長裙,束腰,頭微側。兩臂一上舉,一下垂,雙腿一側伸,一屈曲,腰肢輕扭,翩翩起舞。按唐朝典章規定,官至五品可有女樂三人,三品以上可有女樂一部,因功勛卓著還可以得到皇帝的特賜。如李林甫等都曾獲得特賜。有些官員還私自僭越,使用與自己身份不符的女樂。此女舞俑當是達官貴人現實生活的生動寫照。
三彩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發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制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制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后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