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了《古籍定級標準》;2007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自2008年起,連續3年評審并發布了3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古籍定級標準》的法律法規出臺說明國家對古籍善本的重視和保護,也將個人收藏古籍善本帶入一個新階段。
《古籍定級標準》細則
古籍定級標準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古籍基本術語和定義,以及古籍的級別和等次。
本標準的適用范圍:全國各級各類型圖書館、博物館等單位的古籍保護、整理和利用工
作,同時供出版、教學、科研及國內外相關業務單位使用。
2 術語和定義
2.1 古籍
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
2.2 版本
一書經過抄寫或印刷而形成的傳本。指書籍具有的特征,如書寫或印刷的各種形式,內
容的增刪修改,一書在流傳過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書中所形成的記錄,如印記、批校、題
識等。
2.2.1 寫本
繕寫而成的書本。習慣上對宋及宋以前繕寫、宋代以后著名學者及名家繕寫、歷代
繕寫的佛道經卷等均稱寫本;歷代中央政府組織編纂繕寫的巨帙原本,如明輯《永樂大典》、
清修《四庫全書》等,亦稱寫本。
2.2.2 稿本
指作者親筆書寫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
2.2.3 抄本
以某一傳本為底本,抄寫而成的書本。習慣上對元及元以后抄寫的書本稱為抄本。
2.2.4 影抄本
也稱影寫本。以某一傳本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內容,一
一摹抄,其版面形象與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2.2.5 彩繪本
用多種顏色繪制而成的書本。
2.2.6 刻本
雕版印本的簡稱。指雕刻木板,制成陽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紙刷印而成的書本。
2.2.6.1 初刻本
第一次刻版印制的書本。
2.2.6.2 重刻本
依據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書本。
2.2.6.3 翻刻本
也稱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書本。
2.2.6.4 影刻本
按照某一底本原樣摹刻印制的書本。
2.2.6.5 重修本
也稱修補本或修補版。指用修補過的舊版刷印而成的書本。
2.2.6.6 遞修本
用經過兩次或兩次以上修補過的舊版刷印而成的書本。宋代的雕版,經宋元兩代修補后
在元代刷印成的書本稱宋元遞修本,或經元明兩代修補在明代刷印成的書本稱元明遞修本,
或經宋元明三代修補在明代刷印成的書本稱宋元明遞修本,亦稱三朝遞修本。
2.2.6.7 朱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朱色,覆紙印成的書本。
2.2.6.8 藍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藍色,覆紙印成的書本。
2.2.7 活字本
活字印本的簡稱。選用單體活字,按照書的內容,擺成印版,敷墨覆紙印成的書本。按
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為泥、木、銅、錫、鉛活字等。活字印刷是宋仁宗慶歷時(公元
1041—1048年)畢昇所發明,用膠泥制字,火燒使堅,擺版印刷。這一發明較德國谷登堡使
用金屬活字排版早四百年。元代又創制木活字。
2.2.7.1 泥活字印本
制造泥活字擺成印版,敷墨覆紙印成的書本。
2.2.7.2 木活字印本
制造木活字擺成印版,敷墨覆紙印成的書本。
2.2.7.3 聚珍版印本
簡稱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擺版印成的叢書本。清乾隆皇帝采納金簡建議,
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選印收入《四庫全書》而又為世所急需的稀見之書。乾隆皇
帝以“活字”名稱不雅,詔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擺印之叢書稱為內聚珍;后各省官
書局據以翻刻,其所刻印之書稱為外聚珍。
2.2.7.4 銅活字印本
制造銅活字擺成印版,敷墨覆紙印成的書本。
2.2.8 套印本
套色或套版印成的書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兩種。早期為一版分色套印,元代以
后發展成兩版
或多版分色套印。
2.2.8.1 套色印本
也稱敷彩印本。指在一塊雕版上,根據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顏色而印成的書本。
2.2.8.2 套版印本
用兩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書版,分別敷以不同顏色,依次刷印而成的書本。
2.2.8.3 朱墨套印本
以朱色和墨色兩種顏色套版印成的書本。
2.2.8.4 多色套印本
用三種以上顏色套版印成的書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等。
2.2.8.5 饾版印本
雕刻多塊印版,分別涂以不同顏色,依次刷印而成的書本。為了表現山川云霧、草木蟲
魚、花鳥禽獸、建筑陳設等富有立體感,將一葉圖文或一個局部,分別刻成多塊小木版,而
后分層分色套印。因每塊雕版小如饾釘,故名。
2.2.8.6 拱花印本
雕刻多塊凹凸印版,根據內容需要,依次嵌合擠壓而成拱起于紙面的各種圖形的書本。
用以凸現山川
云霧、草木蟲魚、花鳥禽獸及建筑陳設等造型的立體感。
2.2.8.7 饾版拱花印本
同時運用饾版、拱花兩種技法印制而成的書本。
2.2.9 鈐印本
鈐蓋圖章而成的書本。
2.2.10 磁版印本
選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陽文反字,火燒令堅,敷墨覆紙而印成的書本。
2.2.11 活字泥版印本
選用陽文反字的木質雕版作為字源,將特制泥條的一端壓于木質雕版的一個文字上,制
成一個陰文正字的泥質字模,再按照書的內容,選用對應的泥質字模,壓于特制的泥版上,
制成陽文反字的泥質印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紙而印成的書本。
2.2.12 銅版印本
以銅為版,施以腐蝕藥劑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紙印成的書本。
2.2.13 影印本
以某一版本為底本,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版,上機印刷而印成的書本。
2.2.13.1 珂羅版印本
又稱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方法,把圖文曬印在涂有感光膠層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上
機印刷而印成的書本。
2.2.14 石印本
利用多孔石質平版,經處理后制成印版,上機印刷而印成的書本。
2.2.15 批校題跋本
指書中帶有批、校、題、跋的書本。對書的內容進行品評而形諸葉面的批語謂之批;依
據不同傳本和有關資料,與底本文字進行核勘,記載核勘文字謂之校;批、校均具者謂之批
校;學者或藏書家對某一傳本的內容、版本源流及其價值等所寫的評論、鑒賞、考訂、記事
等,統稱題跋,也稱題識。
2.2.16 過錄本
將其他傳本中所載的他人批校文字照樣移錄過來的書本。
2.2.17 孤本
指一書世傳只有一部的書本,或指一書的某一版本世傳只有一部的書本。國內單傳者,
稱為海內孤
本;全世界單傳者,稱為海內外孤本。
2.2.18 善本
具有比較重要歷史、學術和藝術價值的書本。大致包括寫印年代較早的,傳世較少的,
以及精校、精
抄、精刻、精印的書本等。
2.2.19 普本
普通版本的簡稱,相對善本而言。指具有一定歷史、學術和藝術價值的書本。
2.3 三性原則
指認定古籍所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價值的準則。制定本標準,遵
循三性原則,以古籍所具有的三性價值作為定級依據。歷史文物價值側重以版本產生的時代
為衡量尺度,學術價值側重以古籍反映的內容為衡量尺度,藝術價值側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征
為衡量尺度。在現存古籍中,凡具備三性價值,或具備其中之一之二者,均可據以定級。
2.4 不唯時限原則
指確定古籍的級別,不把歷史文物價值作為唯一依據的準則。凡古籍按歷史文物價值(有
時限)衡量,應屬下一級別;而按學術或藝術價值(不唯時限)衡量可列入上一級別者,即可
將其定為上一級別。
2.5 等次上靠原則
指將古籍等次上靠的準則。根據一書所具有的特殊價值,主要指其在流傳過程中所形成
的記錄諸如題跋、校勘及印記等,宜上靠一個或兩個等次。
2.6 等次下調原則
指將古籍等次下調的準則。側重考慮一書的書品好壞和完殘程度,凡屬下乘者,宜下調
一個或兩個等次。
3 定級標準
古籍分為善本和普本兩部分。將具有珍貴價值的善本劃分為一、二、三級;將具有
一般價值的普本定為四級。一、二、三級之下,劃分等次;四級之下,不分等次。具體條
款如下:
3.1 一級古籍定級標準
具有特別重要歷史、學術、藝術價值的代表性古籍。
——元代及其以前(包括遼、西夏、金、蒙古時期)刻印、抄寫的古籍。
——明清時期各學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
——明清時期著名學者的代表性批校題跋本。
——明清時期朝廷組織編纂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明代及其以前銅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
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種有代表性書本。
——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紙張寫印,具有特殊裝幀形式的代表性書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
3.1.1 一級古籍甲等
北宋及北宋以前(包括遼、西夏時期)刻印、抄寫的古籍。
3.1.2 一級古籍乙等
元代及其以前(包括南宋、金、蒙古時期)刻印、抄寫的古籍。
3.1.3 一級古籍丙等
——明清時期各學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
——明清時期著名學者的代表性批校題跋本。
——明清時期朝廷組織編纂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明代及其以前銅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
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種有代表性書本。
——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紙張寫印,具有特殊裝幀形式的代表性書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
3.2 二級古籍定級標準
具有重要歷史、學術、藝術價值的古籍。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寫的書本。
——明清時期各學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
——明清時期著名藏書家的重要批校題跋本。
——清乾隆及其以前內府刻印、抄寫的書本,禁毀書、四庫零帙及四庫底本。
——明清時期影刻、影寫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時期初刻本,明清
時期寫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為現存最早的版本。
——歷代行用較短的年號,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
祥等,或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時期,如大順、太平天國及其他農民革命政權刻印、抄寫
的書本。
——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銅版印本等。
——明代朱印本、藍印本、印譜。
——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帶有精美插圖的戲曲、小說等。
——清代泥活字印本、銅活字印本。
3.2.1 二級古籍甲等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刻印、抄寫的古籍。
3.2.2 二級古籍乙等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至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寫的古籍。
3.2.3 二級古籍丙等
——明清時期各學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
——明清時期著名藏書家的重要批校題跋本。
——清乾隆及其以前內府刻印、抄寫的書本,禁毀書、四庫零帙及四庫底本。
——明清時期影刻、影寫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時期初刻本,明清
時期寫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為現存最早的版本。
——歷代行用較短的年號,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
祥等,或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時期,如大順、太平天國及其他農民革命政權刻印、抄寫的書
本。
——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銅版印本等。
——明代朱印本、藍印本、印譜。
——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帶有精美插圖的戲曲、小說等。
——清代泥活字印本、銅活字印本。
3.3 三級古籍定級標準
具有比較重要歷史、學術、藝術價值的古籍。
——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寫的古籍。
——清嘉慶元年以后翻刻、傳抄宋元版及稀見明清人著作的書本。
——清嘉慶元年以后過錄明清著名學者、藏書家批校題跋的書本。
——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藍印本。
——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術印制的鉛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
最初版本,一般木活字印本及彩繪本。
——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
3.3.1 三級古籍甲等
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刻印、抄寫的古籍。
3.3.2 三級古籍乙等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寫的古籍。
3.3.3 三級古籍丙等
——清嘉慶元年以后翻刻、傳抄宋元版及稀見明清人著作的書本。
——清嘉慶元年以后過錄明清著名學者、藏書家批校題跋的書本。
——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藍印本。
——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術印制的鉛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
最初版本,一般木活字印本及彩繪本。
——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
3.4 四級古籍定級標準
具有一定歷史、學術、藝術價值的古籍。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刻印、抄寫的書本。
——民國初年著名學者以傳統著述方式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而形成的稿本、初刻本。
參考文獻
[1] 潘承弼,顧廷龍.明代版本圖錄初編.北京:開明書店,1941
[2] 北京圖書館.中國版刻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
[3] 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4] 李致忠.“善本”淺論.文物,1980
[5]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 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成都:巴蜀書社,1989
[7] 李致忠.古籍版本學概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0
[8] 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